MLBB Super-Cup Invitational esport players immerse in Guangzhou's cultural heritage

抢滩“一带一路”大市场!粤企品牌“出海”忙

Fantastic experience! Touring Foshan with dragon boats

“广”受欢迎背后的流量密码

以爱之名共赴电影的春天!总台《爱看电影嘉年华》5月3日火热上线

Seeing is Believing! Iraqi influencers explore cultural soul of Guangzhou through their lens

大灣區規劃綱要5周年|「香港科研+內地轉化」產學研對接一條龍

发布时间:   来源: 欧洲侨报

 
霍英東研究院「TSP紅鳥高端團隊專項資助計劃」部分重點孵化項目團隊。(香港文匯報廣州傳真)

(香港文匯報 記者 敖敏輝)香港科技大學中藥研發中心主任詹華強教授帶領團隊開展的中草藥功能性及運動補充品配方研究項目,近期成為廣州市香港科大霍英東研究院(下稱霍英東研究院)「TSP紅鳥高端團隊專項資助計劃」重點孵化項目。項目從技術立項到跨境成果轉化,僅用了不足5年時間,團隊驚嘆於「灣區加速度」。據香港文匯報記者了解,《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下稱「綱要」)頒布實施5年來,霍英東研究院已經先後引進和服務了類似的香港科創團隊數十個。如今,以霍英東研究院為代表,大灣區已經集聚數百家面向產業的新型研發機構,搭建原始創新與成果轉化之間的鏈路,有力地推動了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

目前,詹華強教授成果落地正由港科大畢業生鄭毓俊和曹展立主導,近期已在南沙註冊樂維多(廣州)生命科技有限公司,入駐研究院運營的粵港澳(國際)青年創新工場。團隊正着手中草藥認證工作,上半年將完成口味和樣品的調試。

「我們的技術成果在南沙做產業化,需要化學分離、成分檢測等設施設備,霍英東研究院一應俱全,完善性研究工作不需要再返回香港。另外,包括公司註冊、法律諮詢等配套服務,研究院也有完善的配套,搭建了成果落地和商業化一條龍服務鏈條。」鄭毓俊說。
廣州工業智能研究院的科研技術在汽車裝配行業應用。(香港文匯報廣州傳真)

搭建成果轉化支撐體系

2007年1月,霍英東研究院落戶南沙,是廣州市首家香港背景研究機構,2015年獲評廣東省首批新型研發機構。高民在研究院啟用之初便在這裏工作,擔任過研發總監,如今已是研究院院長。回憶起當年在這裏開展研究和成果轉化工作,他對鄭毓俊和馮廣照所擁有的創新條件和氛圍羨慕不已。

「我從港科大畢業後不久便來到南沙,很長一段時間是開展室內定位技術研究。我還記得,當年我興沖沖地拿着技術去商場、工廠對接產業落地,結果大家都不接受,覺得我研究的東西難以落地。直到10多年後,也就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台後的這5年,迭代後的成果才真正在醫院、機場、博物館、停車場大規模商用。」高民說。5年來,研究院一方面為香港高校團隊提供科研平台,一方面為成果落地提供一系列服務。比如,研究院與全國各地的風投機構合作,推動科研與市場緊密對接。

「霍英東研究院推出了紅鳥實驗室,主要面向以港科大為主的香港高校教授,也推出了紅鳥啟航計劃,主要吸納和服務於孵化項目。從技術研發到成果落地,我們有一系列的支撐體系。」高民說。
高民介紹香港團隊利用廣州超算資源,為香港單車運動員提升奧運成績的典型案例。(香港文匯報記者敖敏輝 攝)

由港科大教授繆偉豪帶領博士生馮廣照創立的廣州熱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與樂維多團隊同一批入駐創新工場的項目,專注於非接觸式健康監測,為安老市場帶來智能自助健康監測方案。

得益於港科大和港科大(廣州)在香港清水灣和廣州南沙兩個校園的互補,馮廣照在香港和廣州均有導師,每周4天在廣州,3天在香港,在科研和應用、產品研究、市場對接之間無縫切換。

粵港科創實現雙向反哺

霍英東研究院的業務布局,也在反哺香港本土的科研機構。在粵港兩地政府、高校等多方助力下,霍英東研究院成為國家超算廣州中心南沙分中心的運營單位,通過百兆網絡專線,將超算資源連接到研究院和香港各大高校。該中心至今已服務了200多個科研團隊,提供了超過2.6億核時服務。統計顯示,廣州超算中心為境外單位提供的算力服務,70%以上去向是香港。

香港科大海洋物理專家甘劍平的團隊便使用了超過2,000萬核時,在多個關鍵技術研究上取得了突破;邵敏華教授團隊使用量亦在千萬核時以上,在氫燃料電池研發中取得全球領先的重大成果。他們表示,廣州超算中心為香港的科研工作者提供了一個世界級的超算平台,可以做以前做不了的事情。

事實上,香港科研團隊借助廣州超算資源開展的基礎研究,其成果也多前往大灣區內地城市進行轉化,兩地科創資源實現了雙向反哺。
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南沙分中心由霍英東研究院運營。(香港文匯報廣州傳真)

打造面向港澳孵化基地

曾在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工作的于廣平,帶領團隊長期致力於工業自動化和工業互聯網領域的科技攻關與產學研合作,如今是廣州工業智能研究院院長。同樣作為一家新型研發機構,該院聚焦工業智能領域,面向節能環保、紡織印染、船舶製造、新能源、核電、電子製造等行業領域,在大灣區開展共性技術攻關,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目前,廣州工業智能研究院正與合作方制定方案,打造一個面向港澳的孵化基地,在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方面,吸引港澳一些有鮮明技術特色、應用前景廣的研究項目,在內地開展成果轉化,探索打造「科研在香港、轉化在內地」的新模式。

「我們計劃打造的孵化器將建設中試基地,提供檢測服務,搭建項目市場化通道。該平台面向香港所有的高校和科研機構,全方位提供科研成果轉化服務。」于廣平說。

倡對接港服務模式 予外國人才更多便利

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頒布前夕,新加坡人Mike來到廣州工作,目前身為廣州市香港科大霍英東研究院創新與市場辦公室主任,還擔任粵港澳(國際)青年創新工場運營總監,在廣州從事科技成果轉化的市場推廣和青年創新創業工作。

包括境外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個稅優惠在內,Mike親眼見證大灣區吸引外國人才的系列政策出台,親身享受到實實在在的紅利。在他看來,大灣區吸引外國人才的相關配套措施,仍可進一步擴展和細化。

Mike曾在香港工作多年,當前,外國人才服務方面仍有需要進一步銜接的方面。比如,拿到香港的工作簽證以後,外國人會獲得功能幾乎和香港身份證一樣的居民身份證,持證辦稅、銀行開戶、醫院看病,和香港居民沒有任何區別。而在即便像廣州這樣外國人來華政策體系已經較為完善的大城市,拿到了工作簽,僅僅意味着獲得了在內地合法工作的許可。

「生活、工作、出行、就醫、辦證、辦稅等方面,幾乎所有程序都需要護照。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的護照是沒有中文名字的,而到銀行開戶,系統都是只認中文名,辦證只能特殊情況特殊處理,手續十分繁瑣,有時候還未必辦得了。」 Mike說。

當前,內地也推出了外國人才卡,但以Mike的經歷看,人才卡的便利只在買房買車方面。「外國人來華,未必買房買車,但辦銀行卡、辦稅、就醫等,幾乎每個人都會經歷。大灣區是面向世界的大灣區,南沙也是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合作平台,需要大量外國人才。因此,未來需要進一步完善外國人在大灣區內地城市配套政策。」 Mike說。

業界:政策配套「開花結果」 協同創新促成果轉化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單獨成章,其中,「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成節成段,被置於重要位置。

圍繞綱要相關部署,廣東省、市、區均陸續出台配套措施。其中,科技成果轉化主要載體新型研發機構,得到重點建設和重點支持。截至目前,(大灣區)已建成省級新型研發機構超200家,各地根據自身實際,亦持續推出各具特色的市級新型研發機構。在此基礎上,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支持建設粵港澳聯合實驗室,目前已立項建設31家,至2025年,粵港澳聯合實驗室將達到40家。

對於具體的成果轉化工作,綱要在創新機制、完善環境、構建投融資體系、知識產權等方面,亦有重要安排,一系列落地配套措施在過去5年間陸續推出。廣州工業智能研究院院長于廣平說,比如,去年出台的《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促進新型研發機構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成果轉化淨收入(或股份、出資比例)70%以上可以獎勵給科技成果完成人或團隊,對成果轉化作出貢獻的人員,亦可獲得5%以上的獎勵。又如,省、市、區均成立「投早投小」等不同類型的產投基金,並撬動社會資本參與。如今,也有越來越多的創投、產投資金,正與廣州市香港科大霍英東研究院、廣州工業智能研究院之類的研發機構合作,共同成立投資基金,打造科技成果轉化新模式。

于廣平介紹,在跨境科技成果轉化方面,大科學裝置的開放、科研資金的跨境撥付和使用、港人港稅等,使得粵港之間的科技成果轉化更便利了。「香港有很多『小而美』的科研成果,未來大有可為。」于廣平說。

特稿|冀拓寬設備進口稅減免範圍

近年來,包括內地科研經費跨境撥付至香港、新型研發機構進口設備減免等在內,中央和地方陸續出台了一系列便利資金、設備、人員跨境流動的措施,有力支撐了大灣區的科技創新及成果轉化。不過,當中也存在一些「大門開了小門未開」的問題,需要進一步優化。

香港科大霍英東研究院院長高民向香港文匯報記者表示,新型研發機構設備進口指南更新多次,但直到目前,覆蓋範圍只限於註冊在省級的研發機構。「因為我們是註冊在市級的研發機構,享受不到進口稅減免政策。我們呼籲了多年,但一直沒有獲得突破,不得不放緩了設備進口的速度。事實上,相關需求是一直存在的。」高民說,為此,他們依照現行海關相關管理辦法,從香港科技大學短期借用科研設備,在海關規定的期限內再裝箱原路返還。

近期,相關政策有鬆動的風向,高民期待具體政策能夠盡快推出和落地實施。

申兩地車牌受限 盼靈活往返粵港

除了進口設備,事關科研人員跨境的往來粵港兩地車牌,高民和團隊同事亦爭取了多年。根據當前政策,年納稅額超過100萬元且有香港業務的內地企業,或者年納稅額超過30萬元的港資企業,可以申請兩地牌照。滿足一定條件的省、市事業單位,如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同樣可以申請。

「然而,廣州市香港科大霍英東研究院屬民辦非企業單位,不符合上面三種條件。能夠靈活地往返粵港,對研究院的科學家、工作人員來說很重要,所以我們也期待有靈活的政策出台。」高民說。

另外,在高民看來,科研成果轉化需要同時有科研背景和創業背景的人士主導,比如,香港科技大學教授李澤湘,近年來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成果卓著。然而,對於這類人才的評價、認定等制度性安排,目前尚欠缺,導致不少人不願意進入這個領域。

(來源:香港文匯報A07:文匯專題 2024/02/21)
上一篇:為河套合作區釋放更多產業轉化空間 深圳福田區推出高質量發展「組合拳」
下一篇:「宋人」如何鬧元宵?自得琴社帶大灣區民眾玩穿越

首页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 http://www.eurochinesedaily.com 欧洲侨报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