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LBB Super-Cup Invitational esport players immerse in Guangzhou's cultural heritage

抢滩“一带一路”大市场!粤企品牌“出海”忙

Fantastic experience! Touring Foshan with dragon boats

“广”受欢迎背后的流量密码

以爱之名共赴电影的春天!总台《爱看电影嘉年华》5月3日火热上线

Seeing is Believing! Iraqi influencers explore cultural soul of Guangzhou through their lens

香港红色印记:中国革命珍贵往事

发布时间:   来源: 新华社港台部 新华社香港分社

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

香港在中国革命历史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让我们沿着香港那些红色印记

一同探寻香港为中国革命留下的宝贵记忆

香港海员大罢工和省港大罢工

足迹:香港各地

海员大罢工胜利后,香港人民热烈庆贺。新华社发

1922年1月12日,在第三次向资方提出增加工资的要求

被无理拒绝后

在香港的中国海员忍无可忍

在海员工会联合总会组织领导下,开始大罢工

罢工总人数达10万人,历时56天

中国共产党对香港海员罢工极为关注

在广州组织成立了香港罢工后援会,做返穗工人的后盾

省港罢工委员会委员合影。新华社发

1925年6月,为支援上海人民五卅反帝爱国运动

广州和香港爆发规模宏大的省港大罢工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大罢工工人团结一致

积极参加反对帝国主义和军阀的斗争

至6月底,罢工人数达25万

这场罢工坚持长达16个月之久

中共广东省委在香港

足迹:九龙广东道

香港九龙油麻地广东道和附近的民居。(2021年5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林杉 摄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中共广东省委名称几经变更,但领导机关一直设在香港

香港成为当时广东乃至华南地区革命斗争的指挥中心

1927年10月,周恩来曾在九龙油麻地广东道养病

并参加中共广东省委召开的研究广州起义的会议

“中央红色交通线”

足迹:香港岛铜锣湾

香港铜锣湾避风塘。新华社记者 卢炳辉 摄(1986年8月27日发)

20世纪30年代初,为沟通中央苏区与在上海的党中央

中央交通局建立“中央红色交通线”

将上海—香港—汕头—大埔—永定—长汀—瑞金串联起来

交通站设在铜锣湾,并成为一批杰出交通员的行动指挥部

交通站不仅在地方层面而且在全国层面上

都强化了香港在中国革命历史中的重要性

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

足迹:香港岛皇后大道中18号


  1938年6月,宋庆龄在香港发起组织保卫中国同盟,致力于战时医药工作和儿童保育工作。图为宋庆龄与委员们合影。左起:爱泼斯坦、邓文钊、廖梦醒、宋庆龄、塞尔温·克拉克夫人、诺曼·弗朗斯。右一为廖承志,他是奉中共中央派遣,到香港组织八路军办事处,主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的。新华社发

1938年1月,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在皇后大道中18号正式成立

遵照周恩来“不公开挂牌”的指示,对外称“粤华公司”

以经营茶叶生意为掩护,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

1938年6月,在该办事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

由宋庆龄发起筹建的保卫中国同盟在港正式成立

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与保卫中国同盟密切配合

仅1年时间就为八路军、新四军筹款约25万港元

1941年4月8日,由廖承志、夏衍、范长江、廖沫沙等

筹办出版的《华商报》在香港创刊

这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统一战线报纸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严峻时刻发挥过重要作用

秘密营救和护送民主人士北上

足迹:新界元朗十八乡


  位于香港元朗的客家大屋——适庐(2021年4月12日摄)。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是营救文化界人士和民主人士的一个根据地。新华社记者 吴晓初 摄

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占领香港,在中共中央和南方局领导下

香港、广东党组织和抗日游击队秘密营救

被困的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知名人士300多人

包括何香凝、柳亚子、邹韬奋、茅盾、胡绳、夏衍、梁漱溟等

连同其他人士共800余人

1948年8月至翌年9月,中共中央香港分局和香港工委

组织护送民主人士北上达20多次

沈钧儒、李济深、张澜、黄炎培、章伯钧等350多人

加上党内干部共1000多人,辗转到达北平

为新政协会议的召开提供了重要保证

港人组成的首支抗日民兵队伍

足迹:新界沙头角乌蛟腾村

图为香港新界的乌蛟腾烈士纪念园抗日英烈纪念碑(2021年5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林杉 摄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是香港抗战的中流砥柱

1941年12月10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进驻南涌罗屋村

由港人组成的首支抗日民兵队伍

南涌人民联防队在此成立

罗屋村南部的乌蛟腾村是港九大队的重要据点之一

在港九大队影响下,全村500多人约九成参与了抗日群众组织

香港沦陷期间,日军曾对乌蛟腾及邻近村庄发动十余次扫荡

不少村民为保障游击队安全而遭受酷刑,有的壮烈牺牲

为纪念这些抗日志士

村民于1951年建造一座烈士纪念碑

2009年香港特区政府出资重建纪念碑

2015年,该纪念碑列入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港九大队

足迹:新界西贡黄毛应村


图为西贡黄毛应村教堂(2021年5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红玉 摄

1942年2月3日,港九大队在西贡黄毛应村教堂宣告成立

隶属于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

港九大队成员逾千人,大多数为香港新界居民

1943年12月2日,港九大队改称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

1988年,香港各界及海外华侨踊跃捐款

香港政府在西贡修建了斩竹湾抗日英烈纪念碑

2020年,纪念碑被列入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达德学院

足迹:新界屯门新墟


达德学院旧址主教学楼(2021年5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吴晓初 摄

1946年10月10日,中共和民主人士在香港合作创办的大学

达德学院宣告成立

抗日将领蔡廷锴将军借出自己在屯门新墟的别墅作为校址

从1946年10月创立到1949年2月结束

学院先后培养了近千名优秀学生

他们为新中国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华社香港分社

足迹:九龙弥敦道172号


香港九龙弥敦道(2021年6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林杉 摄

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后

中共中央决定利用香港特殊环境建立公开机构

乔冠华奉命赴港负责筹建工作

1947年5月1日,新华社香港分社成立

社址位于香港九龙尖沙咀弥敦道172号

解放战争时期,新华社香港分社的任务基本上以发稿为主

新中国成立后至香港回归前

新华社香港分社除了履行中国国家通讯社驻港分支机构职能

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驻香港最高代表机构

履行中央赋予的各项职责

策划:白林、赵丹平、胡创伟

统筹:章利新、牛琪

记者:林杉、丁梓懿

编辑:徐欣涛、齐菲、齐湘辉

新华社港台部 新华社香港分社

上一篇:数说国安法
下一篇:钟南山呼吁未成年人和老人加强疫苗接种

首页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 http://www.eurochinesedaily.com 欧洲侨报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