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张辉:从文化产业发展 看三亚自由贸易港建设


来源: 欧洲侨报   时间:2019-12-25 13:17:06





图:专家张辉演讲。

第二届ISY三亚国际音乐节新闻发布会,6月30日于三亚海棠湾亚特兰蒂斯酒店召开。

会上,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张辉,以“从文化产业发展看三亚自由贸易港建设”为主题作演讲,阐释港口经济发展历程以及全新的文化旅游概念,提出三亚以旅游经济为重点建设自由贸易港的几点中肯意见。

演讲全文实录:

很高兴来三亚参加这次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论坛。大家都知道,近日,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郑重宣布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省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在海南建省、设经济特区30周年之际,与以往一直以发展旅游业为主导、以建设国际旅游岛的目标相比,党中央、国务院日前发文指出将海南全岛建设为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这是一个历史性飞跃。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其主要发展目标是要“着力打造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

根据世界港口代际划分理论,可将自由港发展阶段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二战以前的自由港,其主要是以单一转口贸易为主,范围也较为狭小,仅局限于港口部分区域,地理区位优势明显。第二阶段为二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此时的自由港主要表现为加工出口区的形式,其功能逐渐由单一的转口贸易扩大为加工贸易,范围也开始延伸至港口腹地,“亚洲四小龙”便是其中代表。第三阶段以自由贸易区的形式出现,与加工出口区为出口创汇和吸引外资的目的不同,自由贸易区以豁免关税为主要的优惠政策,发展对外贸易和转口贸易,以取得商业盈利为主要目标,自由贸易区所涉及的区域范围也进一步向市场腹地延伸。

「加快服务贸易创新发展」

虽然自由贸易港是自由贸易区的升级版,但其仍属于第三阶段。同属第三阶段的还有自由贸易实验区,自由贸易实验区与境外传统的自由贸易区有一定区别,一是自由贸易实验区不是以传统转口贸易和加工制造为主导,在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中,服务业和金融业是区内的核心发展内容之一,而不仅是作为“制造加工+转口贸易”的基础和补充。

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如何定位,如何成长和如何发展,是个重要问题。世界上绝大多数的自由贸易区是以加工制造、低税或免税的进出口贸易为主。但海南本身不具备建成可双向交流的现代科技与工业相结合的商品贸易的产业基础和物流基础。我认为同我国其它地区自由贸易不同,海南的自由贸易港是以旅游为主体的服务贸易自由岛,它的特点在于不是以物流为主体的自由贸易区,而是以人流量为主体的自由贸易区;不是以物流来带动资金流、信息流和人才流,而是以人流量带动特色商品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自由贸易区。也就是说,海南自由贸易港不是以工业化作为其发展方式,而是以旅游化作为其发展方式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海南“要重点发展旅游、互联网、医疗健康、金融、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加快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形成以服务型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这是海南自贸区和自贸港的优势与特点。在大开放环境和新产业结构的基础上,作为服务型经济主体的旅游业,“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就会水到渠成; 而“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的形成又会强有力地促进改革开放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和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建设,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金融、会展等其他现代服务业的创新、融合发展。

图:第二届ISY三亚国际音乐节新闻发布会活动现场。

这是因为:一是海南最大的优势在于生态环境和优质的热带资源。海南稀缺生态环境、气候条件,滨海旅游资源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它拥有中国一流、世界水平的热带海岛、海滩与海洋旅游资源,拥有中国最佳、世界一流的空气、阳光与长寿的生态环境,拥有隔海而居的、中外国际旅游者可以自由徜徉的地理环境,是其打造旅游消费高地的重要依托。二是根据当下我国对外贸易趋势,为缓解应贸易顺差所带来的贸易争端,在未来的对外贸易中会增加对国外货物的进口,特别是服务贸易方面的进口未来将会有大幅度增长。

三是国内消费结构发生变化,对高档品消费需求越来强烈。在2017年,我国国内旅游50亿人次中国公民出境旅游1.3亿人次,是世界第一国内旅游大国和出境旅游大国。国内的消费结构正发生转变,以新型的消费经济正在形成,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出现,不仅顺应了国内日益强烈的旅游消费需求和符合降低关税壁垒、扩大对外开放的趋势,若能对标香港,建立起同层级或者更高级的“消费品免税区”,将能通过旅游消费将带来巨大的“溢出效应”。因此,海南自由港建设需要探索消费型经济的新路径,将旅游业作为主导定位备受期待。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从世界旅游发展来说,自然旅游与文化旅游是两大主题, 地区要同时拥有这两类旅游资源,便具有旅游发展的优势。海南的旅游特别是三亚的旅游,市场认同的是自然旅游资源,然而,文化资源同内地相比较还不具有比较优势。旅游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文化方式。在我国旅游发展中,在处理旅游和文化内在关系上,我们经常说到了一句话便是,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接近成为公理的时候,文化总被人从史书中和故事中找出来被作为标签贴在旅游产品或项目上,似乎迎合式地在说“我们是有灵魂的”。近几年,我国一些地区在发展文化旅游时,大多数是以物理外形来体现历史文化,以景区建设思维来展现历史文化,新建古城、新建古街、新建古墓、新建古道、新建古庙、新建古居,这些做法是否符合文化旅游发展的方向吗?如果从文化传承和保护的角度出发, 我不反对对一些遗址的修建,如果从旅游开发的角度来说, 如果这些新建仅仅是为了旅游发展,是值得商榷的。这是因为,从旅游形态来说,这种以物理外形为核心的景区形态对应的是观光旅游,是难以满足度假旅游的休闲旅游需要的。

从文化旅游的核心来说,旅游者要的不是文化,而是文化感,是文化的体验。与静态的文化展示不同,文化感需要从场所记忆和集体记忆中摄取、转化为场景、故事、故事线,通过技术复魅,带给游客感官、行为、思维和情感体验。这种体验,才是文化旅游的核心。

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生产方式, 与此同时也有与其相对应的生活方式,形成建筑、礼仪、风俗、习惯、节气、服饰、音乐、艺术、制度,当这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固化、沉淀便形成了文化。因此,文化旅游就应该站在当代人角度来审视和体验历史文化的精华。在我国一些地区文化景点往往千篇一律、形式单一,如名人故居仅仅陈列简单物件,历史文化街区售卖相似的小吃和纪念品等, 让人很难从中获得文化熏陶。将古代的节事活动、仪式典礼、历史文化名人等包装成旅游产品进行推广,这并不是文化旅游的唯一表达方式。除了历史文化外,还应针对当代人的文化需求,通过创新手段,打造符合当代人的旅游产品,以及服务于当地人的活的文化,让游客在旅游目的地参与到文化休闲中去。

文化旅游的发展应该通过活化的方式,与现代旅游类型相结合,形成旅游与文化的有机融合,才能创造出许多精彩绝伦的旅游产品,才能形成著名的旅游目的地,才能打造出文化旅游的高地。海南在发展文化旅游时,通过对历史文化的挖掘,特别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通过对戏曲文化、歌舞文化、音乐文化、工艺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战争文化、山水文化、养生文化的挖掘、提炼和活化,创造出具有IP概念的文化体验旅游、研学旅行、休闲旅游;文化演艺旅游,主题旅游健康旅游、温泉旅游、体育旅游等各种旅游形态和产品。

时尚文化与现代文化是海南旅游文化发展的方向。2003年以来, 各类文化文体活动在三亚缤纷登场,先后举办了ISY三亚国际音乐节、沃尔沃帆船赛、沙滩比基尼万人大赛等文体赛事活动,极大丰富了三亚的文化旅游产品。这说明三亚的自然资源边际效益递减,也说明人文景观在旅游中发挥重要意义。

(本文由流动媒体根据演讲内容所整理,转载敬请注明来源。)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欧洲侨报”,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040-751021899。

今日要闻

回望欧洲|年终大片:政坛洗牌向右转 内外交困寻答案 回望欧洲|年终大片:政坛洗牌向右转 内外交困寻答案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版权所有:欧洲侨报苏ICP备1707078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