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院士孙大文:我把中文名签在院士名册上


来源: 欧洲侨报   时间:2019-12-25 09:25:48





9月的最后一天,晴空万里、阳光和煦、树影匝地,喜迎国庆的氛围笼罩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在北京民族饭店,我们见到身兼六院院士的孙大文。个头不高,西装笔挺,温文尔雅,平易近人,是他给人的第一印象。

学而不厌永攀高峰的科学家、心系桑梓赤子情深的爱国者、诲人不倦桃李满园的教育家、行走世界促进合作的牵线人……在那个秋光满溢的上午,面对面倾听孙大文院士的娓娓道来,细细咂摸个中人生真味,一个科学家的成长轮廓渐次清晰起来……

享誉世界 成就斐然

在搜索引擎“必应”里,输入“Da-Wen Sun”,精确搜索,你会发现词条足足有1260万条。而“Da-Wen Sun”正是孙大文院士的英文名字。

有媒体评价说,孙大文代表中国人站在了食品工程研究领域的“世界之巅”。

作为世界食品科学与工程和生物系统工程领域学术带头人,孙大文身上闪烁着诸多耀眼的光环:爱尔兰、波兰、欧洲和国际组织的六个科学院院士,欧洲历史上首位拥有三院院士头衔的华人,被称为农业工程界“奥林匹克”的国际农业与生物系统工程委员会的首位华人主席,摘取冷冻食品研究最高奖项——冷冻食品基金会“冷冻研究奖”的首位美国本土以外科学家,连续3年荣获科睿唯安(原汤森路透)“高被引科学家”称号。

与其他科学家不同,虽然实验室设在华南理工大学,但孙大文更多时间却在世界各地奔波忙碌。他频繁出入国际各大高校学堂、实验室、研讨会,更时常进入工厂、企业,探索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在食品工程方面书写了多个第一——

研发出超快速食品冷却技术,将5至7公斤的熟肉制品,从72摄氏度冷却至4摄氏度,仅用一个半小时,按常规方法则需要15个小时;研发的高光谱成像检测技术,能让人们最为担忧的“僵尸肉”一照“现形”,就连一块肉是解冻过一次还是两次,也能在高光谱成像设备检测下识别出来;而新型冷冻技术,则让冬天里吃一颗红壳荔枝的愿望成为可能;彻底解决了自微波加热技术发明以来一直困扰业界的微波加热解冻不均匀这一世界性难题……

多年来,孙大文充分利用自己在学术上的国际影响力,积极参与多个国际组织的活动,致力于提高中国学者科研成果的国际认可度、促进中外科学家合作交流。

“从1998年开始,我就为国际农业与生物系统工程委员会(CIGR)工作,不仅为它设计了首个网站,还无偿做了大量繁琐的事务性工作。”20年间,孙大文为CIGR投入了巨大的心血。2013年,他高票当选为该委员会主席,成为CIGR成立84年来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科学家。

“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其实是相辅相成的。闭门造车是行不通的,中国的科学人才、科学技术都要走出去,到国际舞台亮相并发挥作用。这也是中国参与全球化竞争与合作、构建现代化国际形象的必要途径。”孙大文强调。

学而不厌 行者无疆

“在将食品工程作为长期研究方向之前,我尝试了很多研究领域,也吃了不少苦头。”孙大文坦言,自己的科研之路并不平坦。

机械工程专业学士、化学工程专业博士、国际农业与生物系统工程科学院院士、国际食品工程领域领军人物……翻开孙大文的履历,一系列专业名称令人眼花缭乱,即使外行人也能看得出来,这些专业跨度很大。他是如何实现跨多学科领域的学习?

“我没有什么秘诀,只是勤奋、坚持和专注而已。”面对外界赞誉,孙大文谦逊地说。

1988年,孙大文以优异成绩获得博士学位,成为我国自主培养的最早一批博士之一。博士毕业后,他先后在中国、德国、英国和爱尔兰的6所知名高校深造或任教。

“在国外,一开始做的都是合同工。合同期一到,居留签证就结束,没有签证就得离境,所以一个项目没结束,就得翻报纸,找下一个工作。”孙大文坦言,为了生存,他频繁切换科研轨道,个中辛苦,常常难与外人道也。

在英国,孙大文先后接触了塑料加工、农业工程、制冷等项目,行业跨度之大令人瞠目结舌。为承接一个新项目,孙大文往往需学习新知识,有的甚至是从零开始。

“但我从没想过放弃。”英国皇家特许工程师、机械工程师、材料工程师、农业工程师和制冷工程师……为了适应不同的项目需求,几年间,孙大文考取各种资格证书,让自己成为科研项目的“万金油”。

“在国外求学、科研的经历,磨炼了我的意志,奠定了我多学科的扎实功底,也成为我日后科研生涯的宝贵财富。”1995年,由于出色的研究成果,孙大文应聘到爱尔兰国立大学任教,成为第一位在爱尔兰获得永久性职业的华人,在爱尔兰这片陌生的土地上逐渐确立了自己的科研地位,并由此开启了他“六院院士”的“开挂”人生。

报效故土 诲人不倦

2010年5月,爱尔兰皇家科学院授予孙大文院士证书,院士名册第一次被烙上三个美丽的中国方块字“孙大文”。

“把自己的中文名字写进爱尔兰皇家科学院的院士名册里,是我感恩祖国的一个方式。”时隔多年,提及此事,孙大文脸上依然会泛起骄傲笑容。

这已经不是孙大文第一次在国际场合“秀”中文。“每次在国际大会上做报告,我的第一张PPT一定是中英文的,并把名字专门用中文标出来。”孙大文说。

“作为一名科学家,我信奉科学没有国别之分的理念,而作为一名中国人,我秉承报国没有地域之别的理念。”孙大文时刻铭记祖国的培育之恩,用实际行动报效祖国。

“书生报国成何计”,科研和教育是孙大文的两个抓手。

近年来,孙大文与国内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他应邀担任了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十几所高校的顾问教授或客座教授;与华南理工大学共同建立研究基地,双方联手共同开拓食品冷冻方面的科研新课题。

夏天和圣诞节本是欧洲人休假的旺季,孙大文却借此机会回国讲学,开设食品工程的前沿课程。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虽然蜚声海外,事务繁忙,但一直坚持自己带学生,指导学生学术研究。

“所有学生的论文,我都会亲自批阅。有些论文写得不好,我就和学生反复探讨修改意见,有一篇博士论文前后修改了8遍,直到修改合格,我才帮学生把文章投递出去。”在孙大文的坚持不懈和严格要求下,一大批优秀的科研人才被培养出来。如今,孙大文的学生遍及中外,真正桃李满园了。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欧洲侨报”,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040-751021899。

今日要闻

回望欧洲|年终大片:政坛洗牌向右转 内外交困寻答案 回望欧洲|年终大片:政坛洗牌向右转 内外交困寻答案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版权所有:欧洲侨报苏ICP备1707078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