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 記者 徐小惠、劉毅、顏琨)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中,政府將撥出逾1.5億元,支持香港藝術家到大灣區參與演出及創作,並舉辦2024年「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向「創意智優計劃」注資5億元,支持創意產業。通過進一步推動大灣區內文化藝術交流、呈現更多優質文化和演藝項目,推動香港建設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業界不約而同地表示,期盼能夠更多地參與同內地及海外的文化藝術交流。
昨日發布的財政預算案中提到,香港將成為2024年「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的主辦城市,政府將撥款2000萬元以舉辦該藝術節,預計將有5000名本港及內地藝術家和藝文同業參與,並會吸引14萬名觀眾;同時建議自下一財政年度開始的5年,一共撥出1.35億元,支持香港表演藝團和藝術家到大灣區參與演出及創作,預計每年將有1000名本地藝術家參與,吸引4萬名區內觀眾。
對此,團結香港基金研究員林玥彤相信,這些措施將為本地表演者拓展舞台,尤其能為中小型藝團提供更多展演和合作機會。除此之外,她亦希望能夠提供足夠機會給演藝技術人員和藝術行政人員等進行研討和經驗分享。
形成有效交流模式
香港中樂團行政總監錢敏華接受大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非常開心能看到政府財政預算案中提及培育人才。在她看來,香港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城市,文化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推動。財政預算中提及將撥款1.35億元用於藝術家、藝術團體的交流,能夠吸引更多內地、海外藝術家和團體來到香港,將會形成有效的藝術交流模式。
香港話劇團回應道,十分歡迎政府的撥款計劃。疫情期間,香港話劇團也沒有中斷與內地的演出合作,譬如《最後晚餐》普通話版、前年曾在廣州放映《玩轉婚前身後事》,候任香港話劇團藝術總監潘惠森應邀出任去年12月的「桂林藝術節」藝術委員會成員等。劇團現正在籌備節目,待合適時間便會再次重啟內地巡演與合作。
非凡美樂總經理和合唱總監梁笑君亦表示:「此前的新冠肺炎疫情,不少人轉行,現在出台的相關政策,可以帶動整個行業的蓬勃發展。」她說自己的藝團已經做好了前去大灣區其他城市演出的準備,「除了政策扶持,香港還有高鐵,去大灣區演出,即日便可來回,如同從上環到屯門,這是很可能的事。近幾年,大灣區有很多新建的表演場地,我們都沒有去過,也很期待未來能夠成行。至於演出節目方面,為了拉近與內地觀眾的距離,我認為可以做多一些可以反映香港本地文化風味的歌劇節目。」
鼓勵跨界跨領域合作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在涉及創意產業方面提到,政府將向「創意智優計劃」注資5億元,支持香港創意產業的發展,鼓勵更多具創意及文化底蘊的跨界別、跨領域合作項目。「創意智優計劃」於2009年推出,截至去年9月底已撥出近23億元資助創意業界在本港和外地舉辦約650個項目,約1.3萬家中小企受惠,創造近3萬個職位和超過8萬個培育機會。林玥彤認為,跨媒介創作是創意產業的大勢所趨、利潤可觀,為原創作品開發衍生作品、進行二次創作(包括鼓勵文學作品改編成影視內容,或者為影視音內容發展周邊產品等)亦可形成豐富的產業生態。
此外,本次的財政預算案中還提到,將支持本地電視台與內地或亞洲團隊聯合製作綜藝電視節目,提升香港流行文化的影響力;計劃亦會資助香港設計中心及貿發局的旗艦活動及培育計劃。
更多機遇|「去到更廣闊舞台」
對於今次財政預算案提到以2千萬元舉辦2024年香港「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以及撥款1.35億元支持香港表演藝團和藝術家到大灣區其他城市參與演出和創作,業界同聲歡迎,香港青年藝術家普遍覺得香港在迎來全面通關的今天,這一政策能夠幫助本地文藝演出恢復繁榮,藝術從業者也都十分期待能前去大灣區展示自己的藝術專長,並期待香港與內地的文化交流可以更加緊密。
香港青年粵劇演員謝曉瑩相信全面通關之後再加上今次財政預算案的資助,可以為本地藝團帶來更多機會和便利,「令我們的發展可不局限在本地,而是可以去到更廣闊的大灣區或其他地方。」
期待演出製作的資助
她表示,政府過往已有針對與內地的文化交流的資助支持,大部分的支持都是着重於差旅費的資助,我個人期望可以給予更多的藝團演出製作方面的資助。
香港管弦樂團第一副首席梁建楓希望整個藝文界都能好好珍惜今次機遇,充分發揮自己在藝術上的專長和天分。
香港青年舞蹈家唐婭十分高興香港將成為2024年「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的主辦城市,「我期待屆時有機會可以欣賞到大灣區內優質的文化和演藝項目。作為文化藝術業界的一分子,我希望政府繼續為業界增加資源,令本地藝術家能夠與內地及海外藝術家們充分交流、合作,促進香港文化藝術的繁榮發展。」
推動兼具創意文化底蘊的合作
對創意產業的資助,是今次財政預算案文化藝術領域的重要部分。香港進念二十面體聯合藝術總監胡恩威認為,創意產業最重要的是能力和團隊建立。
他表示,「政府將向『創意智優計劃』注資5億元,鼓勵更多具創意及文化底蘊的跨界別、跨領域合作項目」中,所提到的文化底蘊,是個比較有方向的開始,也可以令大家思考。「我認為具有中華文化和香港歷史傳統是一個大前提。但具體來說文化藝術創意是由修養和學養構成的,有技術部分也有觀念和思想部分。」
在胡恩威看來,「香港創意產業最缺的是空間,工作空間和展示空間。只有資助活動的資金,沒有長遠空間,例如文創產業園,產業難以長遠發展。」他建議科學園和數碼港應開放給文創藝術公司和團隊進園開拓長期的工作和實驗空間,「創科需要文創藝術的化學作用,才能有更大的發展力量。」
(來源:大公報A11:要聞 2023/02/23)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欧洲侨报”,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040-751021899。
版权所有:欧洲侨报苏ICP备1707078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