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燕语——画家王小燕的中国情怀


来源: CGTN   时间:2023-04-26 16:58:19





她出生于古城西安的书画世家,曾在日本学习和生活二十余年,东京艺术大学日本画科研究生毕业,师承已故日本当代著名画家加山又造先生。她就是画家王小燕,长期致力于中国画在世界的传播,继承经典和打破传统是她在过去数十年挥毫泼墨间从未停止的追求。


王小燕的父亲王子武是中国当代画坛赫赫有名的大家。在他的艺术熏陶下,王小燕五岁便开始学画。“从我有记忆的时候,我就看着他天天画画,他不太爱说话,就总是看他画画的背影,一画画很久。”于王小燕而言,父亲是她人生中的第一位,也是最重要的一位老师。

图:王小燕: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王子武艺术研究院院长

在父亲的鼓励下,王小燕不仅系统学习了中国绘画的笔墨运用,还临摹了大量西方名家的作品,尝试了不同的西画技法。说起画家王小燕,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称:“通过自己家父的指引、指教,她对中国画艺术传统的理解非常深刻。运笔、用墨、用彩都是富有中国画艺术的人文修养。”
 

图:画家王小燕

大学时期是王小燕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她和老师、同学一起游历四方,采风写生。沿途所见的古老文明和人间百态皆成为她创作的源泉。在西安美术学院读书的时候,她学习了工笔重彩,还去永乐宫临摹壁画。在继承传统中国画手法的同时,王小燕也博采众长、融汇西方。“大学的时候我也很喜欢西方的一些艺术家的表现手法,比如说米罗的画,还有克利姆特的画,觉得他们的画装饰性比较强。”

图:王小燕和作品《清品》

上世纪80年代末期,王小燕只身来到日本,希望在这个陌生的国度闯出一番属于自己的天地。到了日本后,她参观了很多美术馆、博物馆,发现日本画的颜料用得很美,中国画的工笔重彩艺术在日本有了另外一种发展。凭借着自己多年来的艺术积淀,王小燕顺利考入东京艺术大学,师从日本著名画家、版画家加山又造先生。在这位日本画大师的指导下,王小燕创作了大量佳作。其中一幅描绘的是东京上野公园的春色,王小燕回忆道:“加山先生很耐心地教我怎么贴箔,鸽子的造型、樱花怎么画。跟我们中国画的技法还是不一样。我们用国画(技法)画肯定是先画线,再淡淡画点颜色。它这个就是纯岩彩研磨之后,一遍一遍往上摞着画。”

图:王小燕作品《和平之春》

绘画颜料材质的不同激发了王小燕强烈的学习和创作热情。从此,她的作品里不光有中国画的写意、西方画的写实,还多了日本画的装饰性。王小燕几乎每年都会去欧洲写生,莎士比亚故居、威尼斯水城等在她的笔下焕发出别样的魅力。她说:“中国的画家用中国画,又学了日本画,怎么样来表现欧洲风景?传统中国画的笔墨的线也用,然后岩彩也用,有我自己的风格。”

图:王小燕作品《艺术大师》

1991年,王小燕在东京举办了她的第一次个展。而此时距她初来日本发展仅不到三年的时间。在之后的二十多年里,她在日本举办了二十多场画展,经常出现一画难求的场面。在经年累月地不懈探索之后,王小燕的个人风格逐渐清晰。每当她的作品展出在大众眼前时,观者总能从中读出那些只属于她的艺术积淀。

图:王小燕作品《伦敦之春》

“她变了,变得更当代,变得更自我了,也就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艺术语言。包括她画的山水画,看似接近西方的风景画,但是你再仔细深入地去感受,它又是中国画的章法。我想这是王小燕在中国画笔墨语言上和外来西方的绘画形成的一种对话。”这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刘万鸣对王小燕的评价。

图:王小燕作品《富士山色》

王小燕不只擅长画山水、花鸟。她以恩师加山又造为原型,用中国画的表现手法创作的肖像画曾在日本画界引起轰动,也成为自己的经典代表作之一。随着越来越多的日本艺术爱好者喜欢王小燕的作品,很多人表示想跟她学习中国画。于是,王小燕在日本开设了绘画教室,取名为“燕和会”。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中国艺术背后博大、深厚的文化,她还经常带他们到中国来游览历史古迹、名山大川。北京天坛就是她经常带学生来写生的地方之一。

图:王小燕与父亲王子武

2010年,王小燕离开生活了二十多年的日本,回国定居。她多年来融汇不同文化、历经打磨的艺术作品在国内也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经理陈玉华认为王小燕的画作“既有传统中国画的底蕴,又有日本画的精致。尤其是在花卉创作当中对色彩比较敏感,绚丽灿烂,形态比较灵动,让观者从中感受到强大的生命力。”

图:王小燕作品《桂林山水》

如今,王小燕闲暇时依然四处写生,寄情于天地之间。在人生的这个阶段,她对艺术的理解又有不同。“现在我又回到原点,我觉得还是中国传统的绘画好,笔墨线条用得比较多。画画也是一个日记。我也喜欢大自然,特别是春暖花开的时候,看看花儿,北京的红墙,都会让我有一种创作的欲望。画画是一辈子的事儿,要不断学习,不断地创新,不断地进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欧洲侨报”,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040-751021899。

今日要闻

时政微纪录丨琴澳和鸣 共谱发展新篇 时政微纪录丨琴澳和鸣 共谱发展新篇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版权所有:欧洲侨报苏ICP备1707078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