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醫療人才交流計劃」啟動近半年 內地醫生大讚本港公立醫療系統先進


来源: 大公文匯網   时间:2023-09-20 15:33:18





      大公文匯全媒體報道,醫管局早前啟動「大灣區醫療人才交流計劃」,10名來自廣東省三甲醫院的醫生於今年4月來港交流約一年。他們在九龍中、九龍西及新界西醫院聯網展開臨床工作,與本地醫生一同醫治病人。醫管局總行政經理(醫療職系)關慧敏、瑪嘉烈醫院內科及老人科副部門主管楊耀昌醫生、瑪嘉烈醫院內科及老人科副顧問醫生匡煜坤醫生舉行記者會,介紹交流計劃的情況,並分享在本港公立醫院工作的體會和收穫。

     醫管局總行政經理(醫療職系)關慧敏介紹指,今次參與計劃的10名醫生臨床經驗豐富,其中5名醫生曾於本港第五波疫情中參加內地援港醫療隊。「大灣區醫療人才交流計劃」旨在深化本港與廣東省醫療人才專業交流,協助提升醫護人員的專業水平及促進兩地公營醫療服務的發展、合作,提升醫療水平和惠及病人。她認為,交流計劃是醫管局參與大灣區發展的重要一大步,有助逐步深化兩地專業醫療專才交流的深度及闊度,包括交流人數、參與專科範圍、交流模式及臨床診療科研等。展望未來,關慧敏希望繼續加強兩地醫療機構交流,讓兩地醫療人才資源實現資源互補,同時她提到希望將交流計劃恆常化,指現時內地醫療在科研、人才培訓及智慧醫院等方面發展迅速,值得香港學習,且內地人口多、病例多,有罕見病病例,是豐富的教材,希望未來有渠道實現雙向交流。

      瑪嘉烈醫院內科及老人科副部門主管楊耀昌醫生表示,為幫助參加計劃的醫生適應及了解,初期與部門同事一同巡房,也會安排他們參加專科門診及其他臨床檢查,例如抽肺積水、超聲波、抽肺組織及支氣管內窺鏡檢查等,從而幫助他們加強認識醫管局的臨床管理系統(Clinical Management System)及其功能,方便進一步熟悉和使用。他指,兩地在醫治病人方面無大分別,惟醫療文化和系統或存在少少差異,因此需要在初期讓醫生了解各項安排。幾位醫生來自三甲醫院,擁有豐富經驗,經過一兩個月的熟悉時間已經可獨立工作。通過交流計劃,楊耀昌醫生對內地的醫療系統亦有深入了解,內地的三甲醫院的規模較本港更大,且以呼吸科為例,內地呼吸科的分科更為細化。

      瑪嘉烈醫院內科及老人科副顧問醫生匡煜坤醫生是「大灣區醫療人才交流計劃」的10名參與者之一,亦是早前馳援香港抗擊第五波疫情的醫療隊員之一。匡煜坤醫生來自廣州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他向記者表示,去年三月,他隨內地援港醫療隊協助香港抗擊疫情,在亞博館治療病人時初步感受到香港公立醫療系統和理念先進,希望藉交流計劃這一寶貴機會,將本港先進理念帶到內地,促進共同發展。匡煜坤醫生坦言,初時要適應系統有些困難,但很快熟悉運作,且初階段的「一對一」模式更加幫助到他深入了解香港醫療系統中從收治病人到安排出院的整個過程。現時參加計劃已近半年,他已經完全適應本港公立醫院運作,指醫管局旗下的CMS系統能夠處理香港所有聯網醫院,方便醫院間溝通,強調連續性很重要。另外,他提到香港醫生同質化較高,醫生間水平相差不大,且本港醫生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底蘊,這些都是值得他帶回內地醫院進行教育和交流的本港醫療優勢。

     計劃容許大灣區專科醫生毋須本地註冊以及免考執業試來港交流,內地醫生在香港又能否完全適應?匡煜坤醫生表示,他在廣州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擔任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由於醫院屬三甲醫院,多收治危重症及疑難雜症患者,反而他在香港接觸到的病人大多為普通內科患者,強調現時雖然在瑪嘉烈醫院內科及老人科工作,但主要都是在呼吸科病房,在工作範圍上並無太大區別,處理方式也大同小異。對於內地與香港對部分藥物的使用劑量有不同,視乎兩地對藥物的管理和指引,指醫管局有專門的手冊為醫生提供指引,在日常工作中「幫到好多」。至於本港醫護壓力「爆煲」,匡醫生又「頂唔頂得順」呢?他透露,香港節奏雖快,經常沒有午餐時間,惟內地病患人數多,醫生「OT」情況十分嚴重,坦言剛開始不習慣,但現時已經適應,又笑言「食少啲當減肥」。

     (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李九歌報道;視頻製作:葉德榮)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欧洲侨报”,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040-751021899。

今日要闻

时政微纪录丨琴澳和鸣 共谱发展新篇 时政微纪录丨琴澳和鸣 共谱发展新篇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版权所有:欧洲侨报苏ICP备1707078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