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產業科技融合發展成果展在廣東省高質量發展大會期間舉辦,圖為全骨科手術機械人吸引參觀者。(中新社)
(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望賢、毛麗娟 深圳報道)18日,龍年首個工作日,廣東省高質量發展大會主會場在深圳召開,大會緊扣高質量發展主題,促進產業和科技互促雙強,全面提升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強能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廣東省委書記黃坤明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廣東實現現代化的根本出路,高質量發展本質上是創新驅動發展。要堅定不移走好高質量發展之路,抓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把創新落到企業上、產業上、發展上,奮力建設一個靠創新進、靠創新強、靠創新勝的現代化的新廣東。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也將是廣東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一環。
會上透露,廣東今年擬安排省重點建設項目1,508個、年度計劃投資1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其中產業項目數量超過一半,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等4大類產業匯集項目370餘個、年度投資額約1,500億元。
正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公開發布5周年,廣東省省長王偉中在會上特別表示,誠摯希望港澳方面攜手深化產業科技等重點領域合作,合力把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為引領我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源。
今年將推一批新重大科研項目
黃坤明在會上表示,當前,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同我國轉向創新驅動、走向高質量發展歷史性交匯,新的「科學的春天」已經撲面而來。廣東要緊盯顛覆性、前沿性技術,抓牢戰略性、先導性產業,努力成為主要的創新策源地,贏得戰略必爭領域的勝利。
推進產業科技創新,人才是決定性因素。黃坤明強調,要視人才為珍寶,攜手港澳加快建設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吸聚全球高層次創新型人才。廣東產業科技創新所需人才數量龐大,要堅持高標準精準引進和高質量自主培養兩手抓,讓廣東的人才金字塔「塔基更實、塔身更強、塔尖更高」,既要創造更多的平台和機會,更要打通人才價值實現的通道,讓各類人才在研究探索創新時擁有足夠舞台,在成果轉移轉化中獲得應有收益。
一系列專精特新企業如雨後春筍般茁壯成長,是廣東推進產業科技創新的厚實家底和強大底氣。他透露,廣東省今年將推出一批新的重大科研項目,推動9,000家工業企業開展技術改造,推動9,200家規上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他還特別強調國際科技產業合作是大趨勢,感謝港澳各方大力的支持和海外華僑華人提供的幫助。
2月18日,2024廣東省高質量發展大會在深圳開幕。(中新社)
暢通大灣區教科人才良性循環
大灣區的建設也是廣東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一環。不久前,廣東省省長王偉中在開年的新春賀詞中,特別提及隨着「澳車北上」、「港車北上」、「經珠港飛」實施,港珠澳大橋車流量屢創新高,大灣區呈現加速融合發展新景象,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大灣區、扎根大灣區、深耕大灣區。
在18日的廣東省高質量發展大會上,王偉中再次強調,要抓住用好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機遇,大力培養引進各類創新人才,着力激活改革開放創新三大動力,暢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
他同時指出,廣東要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布局產業鏈,以科技創新推動傳統產業提質增效,大力發展集成電路、新型儲能、新能源汽車、海洋牧場、數字經濟、生物製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超前布局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生命科學等未來產業,加快建設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支持建未來產業概念驗證中心
廣東省發展改革委主任、省大灣區辦主任艾學峰介紹了下一步推動科技創新的安排布局。他表示,未來將加快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統籌推進深圳光明、東莞松山湖、廣州南沙三大科學城建設,推動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優化布局,構建深港河套和粵澳橫琴「兩點」、廣深港和廣珠澳「兩廊」的創新格局。抓好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建設,聯合香港打造國際一流科技創新平台,促進科研資金等創新要素跨境便捷流動。圍繞提升戰略性產業創新能力,着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5G、集成電路、納米、生物等四大產業創新高地,加快推進國家產業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產業創新平台布局建設,爭創國家未來產業先導區,支持更多的創新主體建設未來產業概念驗證中心。
「聚焦科技成果產業化這一關鍵環節,我們將把中試平台體系建設作為重要抓手,在集成電路、新型儲能、生物製造等領域布局建設一批中試驗證平台,為企業提供小批量試生產、材料裝備驗證、生產工藝驗證等公共服務。」艾學峰說。
廣東今年科技新動作新計劃
1. 夯實產業發展源頭根基
聚焦產品研發「根技術」,實施基礎研究十年「卓粵」計劃,增加源頭技術供給,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
2. 壯大產業發展動力引擎
在芯片、軟件、顯示裝備、新型儲能、海洋科技等領域實施一批旗艦項目,在人工智能、腦科學、量子等領域布局一批前沿顛覆性技術,發展新質生產力。
3. 為產業發展搭台賦能
建設一批概念驗證中心和成果轉化中試平台,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創新體系,全球吸引集聚高端人才,助力「硬科技」企業快速發展。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望賢、毛麗娟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欧洲侨报”,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040-751021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