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遇湾区|港澳盛事活动持续迸发,共建湾区文旅新高地


来源: 南方财经   时间:2024-06-20 23:20:22





南方财经全媒记者田静 澳门报道

今年以来,港澳两地举办的演艺、文体盛事接连不绝。一场场“盛事”的背后,其实是香港和澳门,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快速提升经济发展活力和城市品牌影响力打造的文旅名片。

在“机遇湾区”主题活动期间,采访团走进香港西九龙文化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以及澳门大三巴牌坊、哪吒庙和大赛车博物馆等地参访,亲身感受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旅游的魅力,与港澳的政府官员、学者对话,挖掘粤港澳大湾区文旅发展的新机遇。

让文化成为澳门经济新动力

近日,澳门特区旅游局局长文绮华在“机遇澳门”活动上公布了两组亮眼的数据:今年前5个月入境旅客逾1417万人次;首季旅客总消费203.5亿澳门元。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澳门入境旅客延续稳中向好的上升态势。今年前5个月,澳门的入境旅客累计约1417.8万人次,日均超过9.3万人次,入境旅客相比去年增加50.3%,并恢复至2019年同期约82.5%,整体旅客量恢复情况理想。

从客源地来看,今年前5个月内地旅客累计接近989.5万人次;香港及台湾地区旅客分别录得约298.1万及32.4万人次,入境澳门的国际旅客约97.8万人次。

此外,2024年第一季旅客总消费录得203.5亿澳门元,较去年同期增加35.9%,较2019年同期亦增加20.2%。2024年第一季旅客人均消费较2019年同期录得40.3%的升幅。

“旅客到澳门旅游及消费的意欲继续上升,澳门旅游业发展态势向好。”文绮华表示,世界遗产 “澳门历史城区”和 “创意城市美食之都”是澳门最大特色,也是宝贵资源和优势,对推动旅游可持续发展起重要作用,可以说是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重要支撑。

据介绍,澳门的文物及特色片区众多,所有文物保护面积共占1.23平方公里,占澳门半岛的十分之一。

近年来,澳门特区文化局不断深挖澳门的文化底蕴,希望通过盘活历史片区,带动更多旅客及居民更好地认识澳门的历史文化,并更好地推动本地文化产业发展。

前不久,澳门再添 “东亚文化之都”金名片。

澳门特区文化局局长梁惠敏在“机遇澳门”活动期间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希望可以利用好这张金名片,与日韩联合举办更大更强且能代表东亚文化的盛事,借此增强澳门的海外影响力。她透露,澳门特区文化局正在筹备明年年度的计划,希望将全年盛大活动串联起来,并加入中日韩元素,把澳门重大的品牌活动带到海外舞台,更好地说好中国故事和澳门故事。

澳门特区政府表示,接下来将发挥作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重要节点的优势,加强国际人文艺术交流,并以“东西汇流,亚洲融和”为主题,开展一系列涵盖大型文化博览、国际会议、非遗展演,以及文化、体育和旅游盛事等的活动年计划。未来,澳门特区政府将持续通过多面向的文化政策,积极支持演艺事业的发展,全力建设“演艺之都”,让文化成为澳门经济新动力。

流行音乐演唱会、世界级艺术家演奏会、短剧、喜剧舞台演出等各类文艺活动,陆续登陆澳门。数据显示,2023年澳门总共举办超过2000项的大型演出,以及多项艺文活动逾1万场次,参与人次近2000万。

文化盛事为香港带来商机

与此同时,香港的盛事活动也是“一浪接一浪”。

根据2024年下半年香港盛事年表,香港全年盛事加码至超过210项,增幅超过四成,涵盖文化艺术及创意、体育、会展、金融经济及创科等不同领域。全年盛事预计吸引约170万人次旅客参与,为香港带来约72亿港元的消费额,经济增加价值约43亿港元,每150万名旅客就会为香港带来约0.1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

实际上,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早前在《行政长官2022年施政报告》中提出设立文化艺术盛事基金计划,这是香港通过资助的方式吸引和支持更多国际及大型盛事落户的重点举措。

日前,京港、沪港间首趟夕发朝至高铁动卧列车顺利抵达香港。从原来的普速直通车提质升级为高铁动卧列车,时间分别从24小时31分压缩至12小时34分、19小时34分压缩至11小时14分。通关方式也从原来的 “两地两检”模式改为 “一地两检”,通关时间大幅压缩。

这条铁路有望为香港旅游业带来了大量的内地旅客。香港旅游发展局发布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共录得1800万人次旅客访港,同比增加约八成,其中1380万人次是内地旅客,比去年同期增加73%。5月访港旅客约340万人次,铜币增长两成,其中,内地旅客占比超77%。

这两趟夕发朝至的列车终点站均是香港西九龙站。乘客出站后,仅十分钟的车程就能抵达香港的热门文化区——香港西九文化区。

香港西九文化区占地40公顷,是一个集世界级文化、艺术、潮流、消费及大众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文化场地。这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文化艺术项目之一,汇集了广阔的公共空间,酒店、办公室和住宅发展项目及零售、餐饮和休闲设施。

李家超在“机遇香港”采访活动中介绍,香港作为中西文化艺术交流的中心,西九文化区有M+博物馆,也有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机构如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戏曲中心等。此外,香港拥有400多个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包括10个国家级非遗项目,许多地标性景点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博大精深。

“香港特区政府非常重视推广传统文化方面的工作,成立了‘弘扬中华文化办公室’,并举办中华文化节,宗旨便是在香港传播中华文化,在中华文化推广上作出贡献。”李家超说。

今年6月,香港首届“中华文化节”开幕,将在6月至9月期间举行近百场精彩活动,这是一场香港特区政府为市民和游客准备的一场文化盛宴。

M+博物馆、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中华文化节”……逐渐成为了一张张的香港“文化名片”。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馆长吴志华在“机遇湾区”采访活动中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过去半年,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有超过一半的观众来自内地,其中有大部分是大湾区其他城市的旅客,海外观众则占比约20%。据了解,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开馆近两年,截至今年6月中旬,录得超过240万人次到访。

“很多人到英国伦敦或美国纽约,是因为被当地的文化设施吸引,国际城市没有文化设施肯定是不行的。”香港西九文化区管理局副主席陈智思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有信心香港的文化设施会为香港金融等其他行业带来商机,从而提升香港的综合竞争力。

大湾区基建互联打造文旅新高地

强化综合服务能力、做好盛事活动配套服务则是推行盛事经济的关键,这其中就包括提升大型盛事举办场馆的承载力和公共交通的便利性。

不过,在演出场地方面,澳门现有的室内演出场地较小,最大的仅容纳1.6万人,室外场地又会影响到附近居民。

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贺一诚在“机遇澳门”的主题采访活动中回答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提问时透露,澳门特区政府将建设一片面积达9.4万平方米的国有土地,临时用作“澳门户外表演区”, 预计容纳观众人数约为5万人,最多可容纳8万人,预计在2025年投入使用。

因土地不足,长期以来,澳门的文旅产业发展受到制约。截至2024年第一季度,澳门本地人口约为68万,18万的外地雇员。据报道,每天约10万游客访澳。贺一诚曾表示,“将近100万人挤在33平方公里的土地里面,平均每平方公里承载2万人。”

因此,澳门把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视作发展的新机遇。“横琴就是我们迈出的第一步,要将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发展作为澳门多元化的一个重点抓手。”贺一诚说。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以“交通”为媒,加速三地的融合发展。除了从普速列车到高铁动卧的转变,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立体交通网“越织越密”。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梳理发现,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共拥有7座运输机场,包括香港国际机场、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深圳宝安国际机、澳门国际机场、珠海金湾国际机场、佛山沙堤机场以及惠州平潭机场。

其中,香港国际机场的三跑道系统今年内将会全面落成,系统全面投入运作后,预计到2035年香港国际机场处理的年客运量可达1.2亿人次。

“我们非常期待国内的旅游客运恢复增长,客运旅游恢复不但会带动国内经济增长,也会带动世界的经济增长。”在“机遇湾区”走访活动中,香港机场管理局署理行政总裁及首席营运总监张李佳蕙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在这过程中,大家的出行需求会增加,这将给香港国际机场带来发展机会。

根据国际航空运输协会预测,到2030年,粤港澳大湾区航空客货运需求量将达3.87亿人次、2000万吨,这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打下坚实基础。

此外,港珠澳大桥已经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交通枢纽,为居民和游客提供了跨境出行的新方式。

今年1月至5月,经港珠澳大桥往来的旅客累计约1165万人次,日均7.7万人次,比2023年同期上升57%,珠港间旅客人数约占40%,港澳间旅客人数约占60%。

港珠澳大桥除了是内地游客赴港澳旅游的主要口岸外,“澳车北上”和“港车北上” 政策也得到港澳居民热烈反响。港珠澳大桥上,港澳居民“北上”与内地旅客“南下”双向奔赴的场景,已经成为日常。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已经看到雏形。”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副院长李舟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可以预期未来粤港澳大湾区会在交通互联上越来越便利,并且旅游产品的融合度也会越来越高。同时,大湾区作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对于外部的整体吸引力也将不断增强。 

(作者:田静 编辑:胡慧茵)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欧洲侨报”,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040-751021899。

今日要闻

【视频】澳门,原来你这么MACAU|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25问答 【视频】澳门,原来你这么MACAU|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25问答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版权所有:欧洲侨报苏ICP备1707078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