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
香港在中国革命历史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让我们沿着香港那些红色印记
一同探寻香港为中国革命留下的宝贵记忆
香港海员大罢工和省港大罢工
足迹:香港各地
1922年1月12日,在第三次向资方提出增加工资的要求
被无理拒绝后
在香港的中国海员忍无可忍
在海员工会联合总会组织领导下,开始大罢工
罢工总人数达10万人,历时56天
中国共产党对香港海员罢工极为关注
在广州组织成立了香港罢工后援会,做返穗工人的后盾
1925年6月,为支援上海人民五卅反帝爱国运动
广州和香港爆发规模宏大的省港大罢工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大罢工工人团结一致
积极参加反对帝国主义和军阀的斗争
至6月底,罢工人数达25万
这场罢工坚持长达16个月之久
中共广东省委在香港
足迹:九龙广东道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中共广东省委名称几经变更,但领导机关一直设在香港
香港成为当时广东乃至华南地区革命斗争的指挥中心
1927年10月,周恩来曾在九龙油麻地广东道养病
并参加中共广东省委召开的研究广州起义的会议
“中央红色交通线”
足迹:香港岛铜锣湾
20世纪30年代初,为沟通中央苏区与在上海的党中央
中央交通局建立“中央红色交通线”
将上海—香港—汕头—大埔—永定—长汀—瑞金串联起来
交通站设在铜锣湾,并成为一批杰出交通员的行动指挥部
交通站不仅在地方层面而且在全国层面上
都强化了香港在中国革命历史中的重要性
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
足迹:香港岛皇后大道中18号
1938年6月,宋庆龄在香港发起组织保卫中国同盟,致力于战时医药工作和儿童保育工作。图为宋庆龄与委员们合影。左起:爱泼斯坦、邓文钊、廖梦醒、宋庆龄、塞尔温·克拉克夫人、诺曼·弗朗斯。右一为廖承志,他是奉中共中央派遣,到香港组织八路军办事处,主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的。新华社发
1938年1月,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在皇后大道中18号正式成立
遵照周恩来“不公开挂牌”的指示,对外称“粤华公司”
以经营茶叶生意为掩护,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
1938年6月,在该办事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
由宋庆龄发起筹建的保卫中国同盟在港正式成立
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与保卫中国同盟密切配合
仅1年时间就为八路军、新四军筹款约25万港元
1941年4月8日,由廖承志、夏衍、范长江、廖沫沙等
筹办出版的《华商报》在香港创刊
这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统一战线报纸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严峻时刻发挥过重要作用
秘密营救和护送民主人士北上
足迹:新界元朗十八乡
位于香港元朗的客家大屋——适庐(2021年4月12日摄)。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是营救文化界人士和民主人士的一个根据地。新华社记者 吴晓初 摄
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占领香港,在中共中央和南方局领导下
香港、广东党组织和抗日游击队秘密营救
被困的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知名人士300多人
包括何香凝、柳亚子、邹韬奋、茅盾、胡绳、夏衍、梁漱溟等
连同其他人士共800余人
1948年8月至翌年9月,中共中央香港分局和香港工委
组织护送民主人士北上达20多次
沈钧儒、李济深、张澜、黄炎培、章伯钧等350多人
加上党内干部共1000多人,辗转到达北平
为新政协会议的召开提供了重要保证
港人组成的首支抗日民兵队伍
足迹:新界沙头角乌蛟腾村
图为香港新界的乌蛟腾烈士纪念园抗日英烈纪念碑(2021年5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林杉 摄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是香港抗战的中流砥柱
1941年12月10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进驻南涌罗屋村
由港人组成的首支抗日民兵队伍
南涌人民联防队在此成立
罗屋村南部的乌蛟腾村是港九大队的重要据点之一
在港九大队影响下,全村500多人约九成参与了抗日群众组织
香港沦陷期间,日军曾对乌蛟腾及邻近村庄发动十余次扫荡
不少村民为保障游击队安全而遭受酷刑,有的壮烈牺牲
为纪念这些抗日志士
村民于1951年建造一座烈士纪念碑
2009年香港特区政府出资重建纪念碑
2015年,该纪念碑列入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港九大队
足迹:新界西贡黄毛应村
图为西贡黄毛应村教堂(2021年5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红玉 摄
1942年2月3日,港九大队在西贡黄毛应村教堂宣告成立
隶属于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
港九大队成员逾千人,大多数为香港新界居民
1943年12月2日,港九大队改称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
1988年,香港各界及海外华侨踊跃捐款
香港政府在西贡修建了斩竹湾抗日英烈纪念碑
2020年,纪念碑被列入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达德学院
足迹:新界屯门新墟
达德学院旧址主教学楼(2021年5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吴晓初 摄
1946年10月10日,中共和民主人士在香港合作创办的大学
达德学院宣告成立
抗日将领蔡廷锴将军借出自己在屯门新墟的别墅作为校址
从1946年10月创立到1949年2月结束
学院先后培养了近千名优秀学生
他们为新中国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华社香港分社
足迹:九龙弥敦道172号
香港九龙弥敦道(2021年6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林杉 摄
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后
中共中央决定利用香港特殊环境建立公开机构
乔冠华奉命赴港负责筹建工作
1947年5月1日,新华社香港分社成立
社址位于香港九龙尖沙咀弥敦道172号
解放战争时期,新华社香港分社的任务基本上以发稿为主
新中国成立后至香港回归前
新华社香港分社除了履行中国国家通讯社驻港分支机构职能
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驻香港最高代表机构
履行中央赋予的各项职责
策划:白林、赵丹平、胡创伟
统筹:章利新、牛琪
记者:林杉、丁梓懿
编辑:徐欣涛、齐菲、齐湘辉
新华社港台部 新华社香港分社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欧洲侨报”,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040-751021899。
版权所有:欧洲侨报苏ICP备1707078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