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與香港】「團結」倡錨機構帶動灣區生科產業群


来源: 欧洲侨报   时间:2021-08-30 07:36:44






 ●左起:曾文軒、水志偉、黃元山。 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可建一站式平台 發揮港深協同效應 加快產學研成果落地

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而在規劃綱要的科技篇章,亦多次提到推動生物醫藥及生命科學相關領域的發展。事實上,香港於生物醫藥方面具雄厚科研實力,多次創出世界前沿成果,然而欠缺產業及相關配套卻令發展前景受局限。一直關注科技創新政策研究的團結香港基金表明,生物醫藥的粵港澳大灣區合作需要作出多方面改善,以香港大學噴鼻式疫苗的研發為例,缺乏全流程配套,而香港沒有疫苗廠房與審查機制,更要由特區政府額外推動、花16個月才完成第一期臨床試驗。基金強調,如能透過建設一站式平台,以大型企業或研究機構「錨機構」模式帶動整個生物科技產業群,將更能發揮香港與深圳及大灣區其他內地城市的協同效應,加快灣區科技合作進程及產學研成果落地。●香港文匯報記者 郭虹宇

團結香港基金高級副總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長黃元山日前接受香港文匯報等媒體訪問時指,內地生物製藥發展備受全球關注,而大灣區擁有上佳機遇,帶動市場一日千里的發展。若能發揮香港科研力量,參考包括新加坡等地的科技產業政策,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全局的科創未來規劃,將能促進區內科技發展進程,邁向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願景。

需「拆牆鬆綁」理順配套

基金助理研究總監、經濟發展研究主管水志偉表示,生物科技發展需要港深兩地以至中央政府「拆牆鬆綁」,理順制度配套。

他以疫苗研發為例指,當中主要包括藥物發現、臨床前研究、第一期至第三期臨床實驗、生產及上市四個環節,而由港大研發噴鼻式疫苗,團隊於去年3月已開始進行臨床前研究,但到今年3月才作臨床實驗,上月完成第一期臨床實驗,耗時約16個月,這麼長的時間中,有部分是被手續審批等程序耽擱,如香港沒有疫苗廠房,需要跨境尋求內地廠房合作,導致流程大幅推遲,而香港審批疫苗第一期臨床實驗緩慢,最終要由特區政府額外推動才能成事,而後續二三期的臨床研究,更需要近萬名志願者及大量資金,成果落地仍遙遙無期。

水志偉建議,應推動建立大灣區內「錨機構」(anchor institutions),透過吸引龍頭產業落戶深港落馬洲河套區,及設立跨境的大型生物科技研究機構,加速發展生物科技產業集群,藉以吸引國內外頂尖科研人才同時培養本地人才,形成人才發展的良性循環。

他認為,需要於河套區建立一站式服務平台提供專業服務支援,及建設全流程配套設施,完善生物科技研發流程,同時要鼓勵各大學的知識轉移,加強培育生物科技和商學的複合型人才。

增兩地統籌 加快藥品審批

基金助理研究員曾文軒補充,香港與內地也需要加強統籌協調,爭取綜合授權銜接兩地機制,亦可放寬河套區註冊的生物科技進入內地市場的限制,並協調兩地知識產權制度,加快藥品審批流程,並便利生物材料和器械流通等。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欧洲侨报”,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040-751021899。

今日要闻

近40万种新书100余项活动!2024南国书香节暨第六届深圳书展开幕 近40万种新书100余项活动!2024南国书香节暨第六届深圳书展开幕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版权所有:欧洲侨报苏ICP备1707078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