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平凡可见的花鸟世界中,开掘出不平凡的审美意趣,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图谱;他在乡间田垄上播撒艺术的种子,推进全民美育水平的提升。
他,就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大师列传》嘉宾,著名花鸟画家、天津美术学院院长,贾广健。
“我觉得就在自己心里、脑子里缭绕这样的一种画,这是可能最初的对中国画的一个启蒙。”
1964年,贾广健出生在河北省永清县的农村,父亲是当地的一名公职干部,经常在外出差。贾广健的童年几乎都是在外婆家度过的。
外公是一位民间手艺人,会捏泥塑玩具,那些五彩斑斓、活灵活现的泥塑,潜移默化地熏陶着童年时期的贾广健。经常是外公在前面捏,贾广健在后面学,而且还捏得像模像样,从小他就显现出异于常人的美术天赋。
五六岁正是淘气的年龄,当别的孩子用木头做的刀剑打闹时,贾广健却喜欢个人独处,尤其喜欢独自一人待在外婆家的小桃园里,那里有属于他的成长秘密。
“
就像鲁迅先生他的百草园,这里边实际上也培育了我童年时候的一个艺术的启蒙。
有一个老同学有一本有些破旧的画册,是齐白石的作品。我当时看了以后,就觉得这样的画好像跟我们平常看到的一些画都不一样。 他画的荷花,包括玉兰花、蟹,它和自然的东西长得并不一样,还是以墨色为主。
所以这种体验那就觉得更为神奇,我觉得就在自己心里、脑子里缭绕这样的一种画,这是可能最初的对中国画的一个启蒙。”
“绘画本身它就是一个具有实践性(的事情),它必须要动手,这种动手能力就是需要持之以恒和千锤百炼。”
1984年,中专毕业后的贾广健被分配到河北工学院,也就是现在的河北工业大学工作,成为一名助教老师。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贾广健发现这份工作虽然收入稳定,却距离自己的绘画梦想越来越远。
河北工学院(现河北工业大学)
于是,他计划备考天津美术学院。但是一打听才知道,备考这所人称中国“八大美院”之一的学子们大多是三四年的复读生,自己要想金榜题名,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
天津美术学院
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他做出了人生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决定,那就是在河北工学院自学绘画,一边工作一边备考天津美术学院。
“
我们这20平米的一个房子,放了4张双人床,上下床根本没有画画的条件,印象非常深,就感觉像丢了魂一样。我们不能够拿画笔,我没有一张桌子。
后来,我就找了包装箱的木板,在上下床的下床,自己搭了一个桌子。有了这张桌子,那么我就可以早晨和晚上我都在这画画儿。
贾广健在宿舍绘画
这种坚持,甚至这种恒心非常非常重要的。绘画本身它就是一个具有实践性(的事情),它必须要动手,这种动手能力就是需要持之以恒和千锤百炼。
当我考上天津美术学院的时候,我的这间小屋差不多堆满了我的习作,有上千张。”
“那么我就从《秋籁无声》开始,找到了一种表达我自己感受的、恰当的一种表现语言,那就是工笔画。”
20世纪90年代初,工笔画悄然复兴,极大地激发出一批青年艺术家的创作热情。贾广健也是在那时,将创作方向逐渐从写意转为工笔,题材尤以荷花见长。
1992年,还在读研究生的贾广健创作出工笔画《秋籁无声》,参加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五十周年的全国美展,荣获银奖。当时的贾广健,只有28岁。
《秋籁无声》
“
这幅作品是我经过几年的积累之后完成的,画了大量的草图。
这一幅画的荷塘的一个意象,你看这幅作品的线条、整体的构成的感觉,包括这些野鸭子的造型,实际也都是那时候积累的一些素材。
应该说一年四季我都在观察,就是荷花它四季不同,秋天的荷花在我眼里是非常绚烂的,是另外的一种美。
那么我就从《秋籁无声》开始,找到了一种表达我自己一种感受的、恰当的一种表现语言,那就是工笔画。因为工笔画的特点,它可以有细微的和细节的这种刻画。
为什么我给这幅作品起的叫《秋籁无声》,看到这种画面以后,是一种安静的境界,但是你又似乎听到了一种天籁之声。
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这个声音是什么?这声音就是一种诗意,一种意境。从构图形式上,我把野鸭放在很高的一个位置上,这正是我在自然里边得到的这种启示。
”
“没骨画一个是用粉,一个是用水,再一个就是用色,所以说这三者的结合非常重要。”
在中国国家画院的十多年时间里,贾广健心无杂念地徜徉于艺术殿堂之中,再次系统地品读中国花鸟画历代名家的艺术珍宝。也就是在那段时间,贾广健发现有一种中国画传统技法几近失传,那就是没骨画法。
于是,他认真研习清代画家恽寿平的没骨画法之精髓。经过多年钻研,他先后创造出没骨画《粉淡香轻》《鸣秋》《盛世繁华》等作品,这些没骨画作品,开创了骨秀内含、雅静舒逸的时代新风。
《粉淡香轻》
《鸣秋》
《盛世繁华》
“
近现代以后,特别是到了当代,很少有画家再用没骨的方式去表现,所以说我就对这种技法当时非常感兴趣,我一直想摸索一些没骨的技法怎么去画的。
”
贾广健现场作画↑
“
没骨画最重要的是它用没骨点染,一次成形。调色是非常重要的,我画的这一个花瓣,需要它更鲜亮一些,我就少加粉。
没骨画一个是用粉,一个是用水,再一个就是用色,所以说这三者的结合非常重要。
工笔先要白描,我现在在勾一朵牡丹花,用这个粉涂一个底色,用平涂的办法,然后我把这个墨线盖住。工笔画它的魅力、色彩的微妙之处,我给总结的就是层层积染。
”
点击视频 赏析作品↑
“
这幅作品是我比较典型的一幅没骨花卉的作品。这个花卉是在花店里买的几种花,把它组合起来。
背景画作《粉淡香轻》
那么你要想把它表现得很自然、很丰富、很生动,我把它完全按照一个形式美的规律,把两种花卉组合在一起。
前面有些浅颜色的花,还没有开开。然后后边它又有很重的花瓣,就是这一朵花里它的层次处理得非常丰富。
这幅作品(《寒塘幽韵》)是我最大的一幅没骨花鸟画,大概2米宽,2.2米高。它是运用一种水墨画的创作的思维方式,就是说我想到哪儿画到哪儿,这种灵感就是不期而遇,它不是理性的,它完全是感性的。
《寒塘幽韵》(局部)
整幅作品最难的就是这些荷叶和这些荷(叶)梗线条的穿插、交织。荷叶实际上运用了没骨的技法,同时又融入了一些山水画的一些皴染的技法,而且是几次完成,这种方式实际上也是技法上的一个创新。
这幅作品(《碧水金荷》)非常有特点,一是构图非常饱满,色彩非常绚烂,表面上看是表现了自然的真实,实际上它是自然对荷塘、荷花的很多主观的一些想象。
《碧水金荷》
因为古人讲“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就说艺术创作要升华,要取舍。那么在那么大一个荷塘里边有千万朵,我们要把赏心的三两朵提取出来,需要我们去发现,需要我们去取舍,那么更需要我们主观去想象。
这幅作品我觉得它还是非常绚烂的,表现了荷塘的一种繁盛的感觉,这种气象我觉得是和我们所处的一个新的时代相契合。
这幅作品的名字叫《寒河晴晚》。这幅作品从构图上非常地饱满,结构上非常繁复,这也是我在写生的时候在荷塘里获得的一种感受。
《寒河晴晚》(局部)
但是这幅作品它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在很大的一个构图里边,而且是长方形的构图。 这种构图实际它在整个的画面里,它有很多的点。
这种构图方式,实际上我是把传统的手卷的一种欣赏方式,转化成现代的一种长方形的构图。手卷的方式随着打开,随着欣赏。这是一幅在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里获奖的作品。
“乡村振兴,我觉得也要有文化,不能缺席。”
贾广健将艺术带到乡土中去,扎根乡村、面向人民,让农民也能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十年间,近百名当代名家的作品在这个艺术院展出。
“
我觉得这个非常有意义,我也希望通过我们的这样的一个努力,让我们当代的一些孩子们,包括一些普通的老百姓、乡亲们,就是他们能够很容易、很轻易地就看到很多好的作品。 乡村振兴,我觉得也要有文化,不能缺席。
”
贾广健:道法自然 古韵凝香
艺术为人民,实际上这种理念在新时代是我们的一个很重要的遵循,那么我们就要跟着时代的一个脚步,同频共振,与人民在一起。
作为一名花鸟画家,如何创作出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好作品?我借鉴道法自然的理念,“道”存在于自然之中,又游离于自然之外,画家必须基于对自然万物规律性的把握,以自然为师。
独具魅力的中国花鸟画,常常在描绘自然的一花一鸟、一草一木之间折射出大千世界的本真。不管八大山人天真嬉戏的小鸟,还是郑板桥凛凛风神的墨竹,都流淌出一串串感人的生命律动,传递出朝气蓬勃的生命能量,一笔一墨都是艺术家心灵的诉说。
中华文明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我们艺术家作为绘梦人,要立足当下,把握时代的脉搏,遵循道法自然的创作命题,坚守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为建设新时代绿水青山的精神家园而努力。
是怎样的机缘巧合,让贾广健有机会接触到专业绘画培训?对于未来的创作方向,贾广健有着怎样的想法?
让我们跟着镜头,走进贾广健的故事……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欧洲侨报”,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040-751021899。
版权所有:欧洲侨报苏ICP备1707078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