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国家安全局日前公布“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事件初步调查结果,虽然暂未得出关于肇事者的结论,但强化了此次事件系“蓄意破坏”的嫌疑。无论幕后黑手是谁,“北溪事件”导致的经济代价将十分沉重,为其埋单的终将是受乌克兰危机影响的无辜百姓。
9月末,由俄罗斯经波罗的海向德国输送天然气的“北溪-1”和“北溪-2”管道位于瑞典和丹麦附近海域的部分出现四处泄漏点。各方普遍认为这一事件系“蓄意破坏”。瑞典、丹麦和德国分别展开调查。瑞典方面称,后续调查将决定是否确认并起诉制造事件的嫌疑方。
事件调查尚未得出最终结论之际,美国国务卿布林肯的相关言论颇值得玩味。他首先称此次事件“不符合任何一方的利益”,几天后又称事件“终归是一个巨大的机会”,有利于欧洲“一次性彻底摆脱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两次间隔不久的表态显然自相矛盾,着实令人吃惊。
俄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谴责布林肯抛出“北溪事件巨大机会论”是“公然且不加掩饰地表述美国及其北约伙伴存在摧毁‘北溪-1’和‘北溪-2’的动机”。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表示,能借“北溪”管道无法运作之机向欧洲高价销售更多天然气的“显然是美国”。
分析人士指出,短期内,“北溪事件”彻底断送了俄罗斯通过北溪管线恢复向欧洲供气的可能性,由此产生的能源价格高涨等“经济账单”终将落在欧洲百姓头上。
这张瑞典海岸警卫队9月28日发布的航拍照片显示的是,“北溪-1”天然气管道仍在泄漏大量气体。新华社发(瑞典海岸警卫队供图)
数据显示,在巨大需求和利益驱使下,美国对欧洲天然气出口量占总天然气出口量比重连月攀升,9月已达70%。大西洋两岸的价格差异更为显著,由此也带来巨大的获利空间。9月欧洲天然气均价飙升至美国天然气现货价格的七倍多。
这也难怪德国副总理兼经济和气候保护部长罗伯特·哈贝克惊呼,来自美国等“友好国家”的油气在欧洲卖出了“天价”。他在接受德国媒体采访时控诉美国“趁火打劫”、大发“油气财”。
“北溪事件”的发生正值乌克兰危机进入胶着阶段,为这起事件埋单的归根结底还是普通百姓。任何火上浇油、趁火打劫之举都将随着战事恶化扩大而反噬肇事者自身,推动俄乌双方尽早停火止战并恢复市场秩序才是有利于各方的明智之举。
(新华)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欧洲侨报”,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040-751021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