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深地名故事分享会 从地名探寻港深历史文化


来源: 欧洲侨报   时间:2024-11-18 23:01:48





微信图片_20241118230010

      港深地名故事分享会香港场全场大合照。

      本报讯((记者 阳光) 地名,不仅是地理坐标的标识,更是历史文化的载体。近日,深圳读书月活动之“港深地名故事分享会”分别在深圳和香港举行,吸引了众多市民和学者参与,共同探讨港深两地的历史文化渊源。

      首场分享会在深圳福田区蓝书坊成功举办,作为深圳读书月系列活动之一,该活动由香港商报联合香港地方志中心、深圳福田区图书馆、香港深圳社团总会等机构共同主办。活动邀请了文史学者木木、尹昌龙、周华,由香港商报副总编辑王军主持。嘉宾们通过生动的故事和丰富的史料,向观众展示了港深两地地名背后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内涵。

微信图片_20241118230017

      港深地名故事分享会深圳场现场。

      木木分享了他与香港地名的深厚渊源,以及地名如何反映香港社会的变迁。他提到,香港的地名有两类,一类是朴素的自然地名,如坑、冲、澳等;另一类则是英国统治时期留下的命名,这些地名往往与英国官员、皇族或远征军有关。通过地名,我们可以窥见香港社会的多元文化和历史变迁。木木还建议,要了解香港,可以从“两座山”“两个湾”和“两个环”入手,这些地名分别代表了香港繁华、商业发达、艰苦奋斗以及文化和生态保存良好的不同面貌。

微信图片_20241118230021

      港深地名故事分享会深圳场现场。

      尹昌龙从深圳地名的变迁中解读了深圳的城市发展轨迹。他提到,深圳的地名早期多以白话或客家话命名,如今在普通话发音下,一些地名的谐音寓意不佳,便进行了更改。例如,福田以前叫上步区,为了赋予更好的发展寓意,便改成了福田区。尹昌龙还观察到,深圳的地名具有明显的农业社会特征,如沙头、沙尾、泥岗、笋岗等。此外,他还分享了大芬油画村的前身是大粪村等有趣的地名故事,展示了深圳从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城市转型的历程。

      周华则从地名与国家、民族命运的关系出发,讲述了深圳和香港的历史渊源。她提到,深圳和香港原本是一体的,都属于新安县。鸦片战争后,香港被英国占领,新安县被一分为二,形成了现在的深圳和香港。新中国成立后,宝安县县城从南头迁到深圳镇,改革开放后,宝安县建设成为深圳市。周华认为,地名浓缩了一个地方的集体记忆,从地名的变迁中,我们可以发现地域历史发展的脉络。

      共话两地历史 同筑文化桥梁

      第二场分享会则在香港深圳社团总会石门会所举行,同样吸引了近100名市民和学者参与。香港地方志中心副总编辑刘蜀永、香港珠海学院教授萧国健、香港商报副总编辑王军等嘉宾出席并分享了他们对港深历史文化的见解。

微信图片_20241118230032

      港深地名故事分享会香港场刘蜀永(左)、萧国健(右)与踊跃提问的小朋友合照。

      刘蜀永分享了香港地名的由来及杯渡路的故事,通过生动的讲述,让观众了解了香港地名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萧国健则探讨了1840年之前深港两地之地域隶属关系,通过详细的史料分析,揭示了深港两地在历史上的紧密联系。

      在互动交流环节,嘉宾们与观众共同探讨了两地文化渊源、历史故事,现场气氛热烈。观众们纷纷表示,通过这两场分享会,他们对港深两地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香港深圳社团总会常务副会长兼公关宣传委员会主任孙蕴在致欢迎辞时表示,希望这次活动可以凝聚各界力量,让众人牢记港深历史文化的精髓,携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她表示,香港深圳社团总会将继续积极联络各大机构举办各式展览、活动等文化活动,让两地市民及青少年了解港深历史。

微信图片_20241118230040

      香港商报出版社出版的港深地名故事书籍

      王军则介绍了港深地名故事系列报道活动的背景和目的。他表示,香港商报以地名为切口,进行采访、征稿,并出版了书籍《港深地名故事》。今年更开辟专栏,定期刊登深港两地大咖名家的文章,解读港深两地同宗同源的历史。通过这些活动,旨在让更多人了解港深两地的历史文化和渊源,促进两地的交流和合作。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欧洲侨报”,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040-751021899。

今日要闻

【视频】澳门,原来你这么MACAU|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25问答 【视频】澳门,原来你这么MACAU|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25问答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版权所有:欧洲侨报苏ICP备1707078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