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凤莲:在北京路感受广州两千多年来跃动的文化脉搏 | 文史哲


来源: 羊城晚报•羊城派   时间:2025-02-09 20:30:52





从珠江口到爱琴海,每一座天下闻名的千年古城都有一颗饱经沧桑却生机勃勃的文化之心,它历经风雨却初心不改,成为城市的文化母体,是市民的信心之源、情感归宿。

我们都非常熟悉美国文化学者刘易斯·芒福德将城市比喻为文化的“容器”,“容器”不只是硬件的建筑物,为了寻找城市“柔软”的内核,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中追溯了古代城市的发源地,那是进行祭祀仪式的地方,因此,他将古代的城市描述成“一座戏台”。

与古希腊城市由神主宰不同,中国的千年古城是人群活动的空间,广州也有芒福德所说的城市内核,不过,它不是“一座戏台”,而是一条道路——北京路。北京路是广州传统文化的核心,在古代,所有的文化基础设施、重大节庆活动都围绕着北京路展开。今天,北京路依然是广州现代城市文化的重要名片。

 1月25日上午,2025年越秀西湖花市开市。  钟涌/摄(越秀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一条能被称为城市文化核心的道路应该起源于城市历史的最深处。

公元前204年,赵佗自立为南越武王,王城就在今天北京路北段。三国时,吴国交州刺史步骘扩建赵佗城,步骘城通往南门的大道即今天的北京路中段。

今天的北京路由北向南,从省财厅前直抵天字码头,与东西走向的城市干道中山路、文明路、泰康路等相交,切割成财厅前、北京路步行街、北京南等数段。清代时,今天的北京路也由几段组成,布政司坐北朝南紧靠着惠爱中约(今中山四路),向南是承宣直街,过双门洞的拱北楼,便是双门底和雄镇街,雄镇街接着瓮城正南门(亦称大南门),正南门前是玉带河,玉带河上有大南桥,大南桥之南便是连接正南门与永清门的大南直街,出了永清门才是真正出了城,珠江边天朗气清、江风浩荡,天字码头上的接官亭宣示着这条街道尊贵的身份。虽然今天的北京路分段与清朝完全不同,但异曲同工之处在于不同的分段代表着不同的来历,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广州传统文化的核心区在越秀,越秀区的文化摇篮在北京路,那么北京路的中心就在步行街这一段,也就是清代的双门底。民国拆城墙修马路之前,广州城的地标建筑拱北楼就建在双门底。双门底的历史要追溯到唐天祐三年(906年),刘隐在南门上建清海军楼;南汉刘岩改清海军楼为“双阙”;到宋淳祐四年(1244年),“双阙”被加建为高三丈二尺、上为楼下为双门的“双门楼”,至此,今北京路中段才有了“双门底”的名称。元明清三代,“双门楼”都是广州城的“钟楼”,从元延祐三年(1316年)开始,楼上置“铜壶滴漏”作为计时器。清朝,“双门楼”被命名为拱北楼,一直到民国拆城墙,拱北楼才告别广州市民,拱北楼遗址在今天北京路东侧新华书店位置。

之所以今天的北京路成为古代广州城的核心,主要还是因为我们的祖先遵循了中国传统中轴线对称式布局的法则,城市的政治、文化机构都围绕北京路铺开,形成了以今天北京路为核心的政治圈、文化圈、生活圈。

借用清代《六脉渠图》,我们能清晰看见今天北京路作为中轴线的对称作用,惠爱中约以北,布政司、广府署、两广部堂、巡抚部院对称城隍庙、武庙、药王庙。惠爱中约以南,大小马站书院群、粤秀书院和大佛寺组团,对称步行街东边的广府学宫;更远一些的对称则是西边的督粮道、按察司、盐运司对称惠爱东约南边的广东贡院。

中轴线的加持,加上背山面海的风水,使得今天的北京路站稳了古代广州城第一街的地位,人流熙熙,店铺鳞次栉比;书声琅琅,书院比肩接踵。从地图上俯瞰今天的北京路文化旅游区,对称布局已经不太明显,它更像残碑拓片。今天的北京路文化旅游区东边以现代化零售业为底色,西边则保存了部分历史的痕迹,集中了两大历史文化景区,西南边是大佛古寺,西北边是药洲遗址和大小马站书院群。

一条路成为城市的文化核心,是由其地位决定的,经过时间检验并有口碑验证,在历朝历代、今世往日的更迭中可以不断吐故纳新、重修加建,却不能被边缘脱离中心的位置。从公元前214年建城至今,广州在两千多年的城建史中已经形成了三条中轴线,第一条传统中轴线便是北京路,人称半条中轴线。后面还有新中轴、活力创新轴,无论世间怎么变,将来或许有更新的广州中轴线出现,但北京路的地位始终稳固、不可替代。作为千年古城,广州城市文化的底色就源于历史,老中轴也就自然而然历久弥新、与时俱进。

起点在历史深处的街道必然历经风雨、饱经沧桑,中国很多城市都有一条用首都北京来命名的道路,这条道路大概率都成为城市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广州的北京路在历史的长河中起伏跌宕,从它的名字就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1920年,由双门底到永清街的马路修筑完毕,清朝已经被推翻,永清街便更名永汉路;1936年,南粤王陈济棠为纪念去世的国民党元老胡汉民,将永汉路改为汉民路;1945年汉民路又被改回永汉路。1966年8月,中山大学哲学系一年级新生发出倡议,呼吁改永汉路为北京路,真可谓初生牛犊猛如虎,是年8月25日,永汉路告别历史舞台,北京路闪亮登场,老街坊对于永汉路的追忆还可以从永汉电影院找到一鳞半爪。

真正的城市文化母体扛得住山重水复的重压,经得起沧海桑田的巨变,虽斗转星移而初心不变。今天的北京路,不断出土千年古道、百年古城墙,当这些历史和记忆的见证者重见天日的时候,它们一定惊讶曾经的广府省城,已经变成了一个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它们也一定欣喜地发现,广州并没有变,逝水流年没有冲刷掉广州浓浓的人情味烟火气,北京路上的大榕树还在,大佛古寺的鼎盛香火也在。

历史与现在,守护与被守护,就这样轮回轮转着。城墙、街道曾经千百年来守护着城市,今天,换作城市来守护着百年城墙、千年古道。

一条被称为城市文化核心的道路应该带给城市居民最欣喜的慰藉。

迎春花市是广州对待冬去春来、岁月更替最独特的仪式,在不寻常的仪式中,广州人将居家寻常日子过出趣味,过出活色生香。

对于市民来说,一年到头最重要的时间是节庆;对于城市来说,方圆百里最重要的地点便是城市核心。在中国,没有比春节更重要的节日,在这样一个人神同欢共乐的喜庆日子里,广州最为独特的民俗、年俗选择了北京路,北京路在迎春花市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孵化器”的作用。

花城最早的花市只是交易而不是风俗。遥想当年,一篓篓还带着露水的素馨从庄头、芳村的田间,被农夫挑到了珠江畔的花渡头,很多花贩早已驾着小船在此等候,他们把一个个花篓搬到船上,再驾船渡过珠江,停靠在五仙门码头(今海珠广场一带)。待城门一开,这一篓篓芬芳就会被运往一个个花市,随之进入千家万户。

“花市,在广州七门,所卖止素馨,无别花。”清初岭南三大家之一屈大均先生在《广东新语》中如是说。广州的花市主要位于七个城门口,即大东门(今中山路和越秀路的交界处)、小北门(今小北一带)、大北门(今大北一带)、正西门(今西门口一带)、归德门(今濠畔街一带)、正南门(今北京路和大南路交界处)、定海门(今德政路与文明路交界处)。七门花市之中,正南门的花市居于城市中心。

从生活方式变为文化名片,风俗、仪式的形成必然需要“场”的催化,文化场的神奇在于“孵化”出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文化,北京路是旧时广府、今日粤港澳大湾区最好的文化场之一。风俗的特点,一是全城千万人皆认可;二是上下数十代人都接受,一种风俗的养成,必定是世世代代的约定,俗成之后,也将为子子孙孙所遵守。

迎春花市是广州人与年月、新春、天地、家庭等等人间美好的永恒约定。数百年前,每届年暮,吊钟与水仙在双门底如云如霞、灯月交辉、花香袭人,摆在藩署前的双门底除夕花市越来越旺,最终形成了新春花市。几十年前,老广州心目中的花市只有一个,那就是北京路旁边的西湖路花市。今天,花市遍布花城的每个城区,岁末除夕,人们还是愿意云集北京路中心花市,与人世间最美的花朵、最温暖的节日、最吉祥的气氛共同营造一个最快乐的时空。

一条被称为城市文化核心的道路应该秉承城市最独特的气质。

所有世界名城的文化核心都是天时地利人和的产物,千年历史文化名城更是如此。天时要免于战火的毁灭、人为的废弃、淡漠的遗忘;地利是千百年来城市空间资源的堆积;人和则是认同,是地方文化与市民审美趣味的完美契合。

千年商都自然以商闻名,北京路从开拓之日起便是商家青睐的宝地,清代的双门底是远近闻名的书坊、古董一条街,书店有壁鱼堂、汲古堂,文房四宝店有曾宗周朱墨店、刘中山笔店。今天的北京路没有耗尽千百年来积累的繁华,依旧门庭若市、人潮涌动、财源滚滚。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酝酿文化的独家方法,北京是皇城根下,有北京的方法;上海是十里洋场,有上海的方法。广州也有广州的方法,广州“酿造”文化的方法是万丈红尘铺底,人间烟火调味。设想如果北京路文化旅游区去掉大佛寺,去掉步行街,没有了物质满足和精神慰藉,哪怕将珠江新城再多的文化场馆移来,想必也不会有今天的人声鼎沸、烟火弥漫。

在满足精神需求前,先满足物质需求,广州的城市文化离不开商业作为核心要素的参与,即便在天河的“城市会客厅”,基础也是花城广场的下沉商业空间。广州人深谙为商之道,将文商旅的“商”字居中,作为纽带串接起文化与旅游,在商言商,以商养文,用商聚拢人气,构建规模,渲染传播,合成声势,最终擦亮了城市文化的金字招牌。

北京路是“广府文化源地,千年商都核心”。被称作“千年核心”是因为在古代,双门底与惠爱中约、府学西街、西湖街等分支街巷构成了古代广州作为省城的中心功能区,集合了官僚衙门、宗教场所、教育机构、商业店铺。今天的北京路与中山四路、西湖路、教育路、惠福路组成一体化、文商旅融合的历史文化街区。

拥有“文化源地”的美誉是因为北京路至今仍被视为城市文化母体,悠悠千年俱往矣,它依然拥有繁衍绵延的生命力,在新的时代,它将传统文化投射到全新的城市空间,营造出新的城市景观,为市民和游客带来了新旧融合的文化体验。

 

《羊城晚报》2月6日A6版

(作者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专技二级)、一级作家,广东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

文|梁凤莲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欧洲侨报”,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040-751021899。

今日要闻

Guangdong lights up with Lantern Festival celebrations Guangdong lights up with Lantern Festival celebrations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版权所有:欧洲侨报苏ICP备1707078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