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大士为宗教中国化留下何种“遗藏”?


来源: 欧洲侨报   时间:2025-04-30 09:22:59





    作者 张益聪

   “傅大士,在中国历史上发挥过文化融合的积极作用,更为当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昌盛提供了深邃思考。”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纪华传表示,傅大士及其思想为宗教中国化留下了丰富的“遗藏”。

     近日,以“交流互鉴 和合共生”为主题的傅大士思想与世界文明研讨会在浙江义乌召开。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术界、宗教界人士共研傅大士思想的当代价值,共促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近日,以“交流互鉴 和合共生”为主题的傅大士思想与世界文明研讨会在浙江义乌开幕。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佛教传入中国,实际上是佛教文化在中国的进一步成熟和发展。”山东大学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陈坚认为,这一过程不能片面理解为印度佛教的直接延长线,而应观察其脱胎于印度佛教的基础上,有怎样的在地化理论演化和实践过程。

     傅大士,东阳郡乌伤县(今浙江义乌)人,本名傅翕,字玄风,号善慧,是中国维摩禅祖师,与达摩、宝志并称为“梁代三大士”,属于佛教在中国的典型代表人物。

     传说中,傅大士以头戴道冠、身披僧袍、足著儒履的形象示人,传递出他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主张。对此,中国计量大学宗教中国化研究院院长、教授邱高兴认为:“这是由傅大士根本性的文化基因决定的。”

      在邱高兴看来,傅大士本就存在“儒道互补”注重实践的思维,而在披上“僧衣”后,他的思想进一步形成了中国式的大乘佛法,其本质是自利、利他并行而为之,并通过探索实践,付诸于实际行动。

     譬如,在创建双林寺后,傅大士还创造了转轮藏,为广大信徒转读大藏经开启方便之门,满足了南北朝时期全社会追求佛教信仰的普遍需求,并在后世影响佛教中国化发展。

     “谈古论今,从结合中国社会需求,到形成地方社会认可,傅大士思想正在融入义乌的城市精神,并通过义乌商贸链动全球,成为当代义乌精神传播向世界的一部分。”四川大学教授张勇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王志远认为,傅大士思想的内涵主体是“求同存异、和合共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至今,这种文化属性已然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完)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欧洲侨报”,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040-751021899。

今日要闻

交流互鉴 科技赋能!第四届全球媒体创新论坛在山东曲阜举行 交流互鉴 科技赋能!第四届全球媒体创新论坛在山东曲阜举行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版权所有:欧洲侨报苏ICP备1707078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