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财经《央视财经评论》)推进金融市场互联互通、优化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提升外商直接投资汇兑便利……随着多项具体政策的推出,金融业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深化。
近期,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在一个多月时间里,接连会见了贝莱德、高盛、花旗等多家知名国际金融机构高管。在会见时,何立峰表示,中国正稳步扩大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欢迎外资金融机构和长期资本来华投资兴业。
在央视财经评论员刘戈看来,这一系列会见,清晰地传递出鼓励全球长期资本加仓中国的信号,具有明确稳定预期的作用。刘戈认为,2018年以来,中国金融制度型开放进入快车道,这一进程围绕金融的国际化、透明化、规范化,欢迎外资金融机构融入中国市场。在市场准入方面,打破外资持股比例“枷锁”,银行、证券、保险等多领域限制放宽甚至取消;对外资机构的资产规模、经营年限等股东资质要求也一并精简,业务范围得以大幅拓展。从姿态到实际效果,有目共睹。近年来,我国债券被国际主流指数纳入,成熟度与国际知名度飙升;外资金融机构加速布局,资产规模稳健上扬,就是最直接的证明。
在持续加仓中国的背景下,外资机构接下来的动力还有多足?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中国金融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陈洪斌认为,金融机构的投资风格,不外乎成长型投资和价值投资两种。前者看重科技创新,中国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具创新活力的国家之一,富含着任何金融机构都无法忽视的投资机会;而对于价值投资来说,历史上的主要投资方向就是工业大国,作为目前全球工业体系最完整、工业门类最丰富的制造业第一大国,中国堪称最佳投资目的地。因此,加仓中国、分享市场,不仅是专业判断,这种意愿还会随着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继续扩大而增强。
稳步扩大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还包括哪些内涵?有哪些重要举措可以期待?外资金融机构还会看重哪些领域的机会?更多精彩分析,敬请观看本期《央视财经评论》!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欧洲侨报”,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040-751021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