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风同行,对话教育新可能 | 2024海南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国际论坛成功举行


来源: 三亚学院   时间:2024-12-14 22:57:43





走进校园 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


       12月7日,“御风同行,对话教育新可能”2024海南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国际论坛在三亚学院成功举行。此次论坛由海南省人民政府指导,三亚市人民政府、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商业行业委员会支持,吉利人才发展集团主办,三亚学院、正和岛承办。继去年成功举办“2023海南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国际论坛”之后,再次见证企业家与教育家间的思想碰撞与对话交流。


       大会以“御风同行,对话教育新可能”为主题,张伯军、李书福致辞,黄奇帆、严介和、夏华做主旨发言。来自国内外知名企业、大学的60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三亚学院,深入探讨行业产业变革与高等教育创新发展新趋势,在促进高等教育国际交流、跨界融合与创新发展等领域开展对话交流。数字经济和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在带来行业、产业深度变革,跨界、跨区、虚拟与物理校园空间并行等大学校园新观念、新路径正在开启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的新篇章。论坛为擘画未来教育与产业合作开启美好愿景。
 
全国政协常委、外事委员会副主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民革中央原副主席 张伯军

       他在致辞中指出,面对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高等教育需从培养新型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角度出发,进行深刻的自我革新和发展。高等教育改革应适应社会快速变革、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学生个人成长成才的需求,包括紧跟时代步伐调整专业设置、强化实践教学、优化课程体系等措施。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支持国家发展战略,同时也满足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

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 李书福

       以《人工智能时代与三个校园组合:高等教育的传承、发展、转型与挑战》为题致辞。在致辞中,他强调教育的方法很重要,学生要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教育要走创新发展之路。高等教育要走出一条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放心、要能够推动国家经济建设繁荣的创新之路。因此,吉利教育的探索的是“人工智能时代与三个校园组合”的大学发展思路。

       三个校园是:传统的校园要和企业正常的运营管理组合起来,把学生在校园里面要学的东西和企业通过实践链接,企业和学校之间形成紧密协同合作关系,构成“跨界校园”;校园之间形成协同,跨不同的区域,发挥各自特长组合,构成“跨区校园”;线上校园将人工智能、区块链、元宇宙技术整合起来,形成线上智能体,学生可以线上交流学习,并结合到线下的实体,构成“并行校园”。

       不仅是中国的大学校园,全球大学都可以通过跨界、跨区、并行校园组合,探索走出一条能够让学生在实践学习中找到自信,形成能力的发展道路。
 
主旨演讲
产教融合 把握科技变革“新”机遇
 
       人才培养要适应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谋求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科技带来的行业、产业深度变革,一步步推动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高等教育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中国金融40人论坛学术顾问、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重庆市原市长 黄奇帆

       以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围绕生产性服务业抓好“1+10”的产业链集群协同发展为主题,分享目前国内新质生产力聚焦新能源、新材料等五大主赛道及九大战略新兴产业的布局。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于抓好以创新为主线的十大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链集群协同发展,包括研发、软件、物流等多方面。全要素生产力增长靠创新且聚焦生产性服务业环节,应采取“1+10”产业链集群协同发展策略。


太平洋建设、苏商集团创始人、庄严智库理事长 严介和

       在谈到产教融合与企业管理时,他表示,一流的企业做文化标准,文化促经验,标准促管理,一流的企业也会带动一流的专业发展。做企业要做好“加减乘除”,完善大精强优。做人的成长要学而思行,思考要有生动,行动要有侧重,讲话有尺度。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依文集团董事长、依文·中国手工坊创始人 夏华

       夏华分享了她在教育与产业融合,特别是在三亚学院访问期间的经历与思考。她强调,产教融合在高素质人才培养和产业升级中的关键作用,通过自身企业的案例展示了服装行业中的数字化转型、新材料应用及手工艺创新,帮助推动产业升级和文化传承,实现可持续发展。
 
高端对话1:守正创新 
探索人才培育“新”模式

       在产教融合——教育与产业的双向赋能的背景下,深度探索教育技术与人文的融合、千人千面的个性化学习、教育的公平性和创新性、国际化视野下的人才培养,逐步构建学习型社会。


 
李培根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教育应该以知识为导向,我们应该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人工智能。在这样的背景下,人工智能对于教育将带来深刻的影响,学校要做好准备,迎接人工智能带来的教育拐点。
 
喻景权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农业生命环境学部主任

       教学是传播知识,科研是认识事物的规律,两者理念不同,科研更加具有挑战性,而新质生产力能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更多服务。
 
Steven Richard Hendryx
美籍教育专家、美国驻华大使馆前商务参赞 、MIT、斯坦福前面试官

       培养全球视野且具竞争力的年轻人,关键在软实力培养。其包含沟通、自我引导等多方面性格特质,靠人际互动形成。出国留学是提升软实力、适应全球化竞争的良好途径,学生可借此融入海外文化,在互动中塑造软实力。
 
肖 奋
深圳市奋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要敢于否定过去、超越权威,学习则是效仿与实践。在当前时代,人才需具备数据、自动化、智能化、柔性生产、人才识别、供应链协同、技术技能和持续学习等能力。
 
卞华舵
博士、远东控股集团董事、首席经济学家、响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秉持尊重、培养和成就人的理念,人才可以分为操作技能型、科研创造型和创造能力型三类,创客在AI时代具有重要作用。
 
高端对话2 :产业赋能教育
培养高素质人才创新思维
 
       探讨产业如何赋能教育,带来教育体系的革新、高素质人才创新思维的培养和不同就业机会的前景,吸纳国外的案例实践和成功经验。
 
 
肖利华
原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阿里云研究院院长、浙江智行合一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通往成功职业生涯的关键路径是重视实践与自学以及在企业工作过程中不断提升动脑与动手能力,在正式步入职场之前要围绕真实的工作场景、实际需求以及存在的痛点,预先进行职业规划,明确职业定位,了解职业发展路径。
 
彭学平
学平大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重庆市人大代表、重庆市工商联(总商会)副会长

       在大健康产业建设的浪潮中,医疗、医药、医保三大体系紧密相连,通过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关注人性化关爱、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等,共同推动着行业的进步与发展。三医联动不仅是行业内部协同发展的需求,更是提升全民健康福祉的关键所在。
 
梅新林
浙江工业大学原党委书记、浙江师范大学原校长 

       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和创新人才思维方式的三点措施:一要建立专业和学科调整的灵活机制,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二要连结专业和就业的关系,注重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的培养;三要培养学生跨学科、跨专业的才能,成长成为企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和创新人才。
 
王永芹
石家庄学院校长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创新人才培养应从战略层面、战术层面两方面展开,要注重创新人才培养的底层逻辑和顶层思维,通过科教融汇,产教融合,AI赋能,打造既有扎实专业基础又怀有深厚家国情怀的创新型人才。
 
谢彦君
海南大学旅游学院教授,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旅游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针对构建培养创新人才体系的构建,要在办学模式上要结合“政—行—企”特色调整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需求型创新型人才。
 
高端对话3:工业4.0时代
新质生产力下的劳动者变革
 
       探讨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对传统制造业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新质生产力下的劳动者变革”。
 
 
刘 科
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

       AI时代教育应从知识灌输转向培养创新和思辨能力,创新才是未来竞争力核心。国家和地区竞争最终是创新能力竞争,而教育核心是培养创新能力。
 
姚和平
安徽省工商联副主席、安徽安利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工业4.0的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要具备基本知识、技能和素质,一专多能,更要有积极心态迎接挑战。企业培养人才要尊重知识和人才,为员工创造发展机会、良好氛围和环境,实现事业、待遇、感情留人。
 
王宪朝
百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

       新质生产力下求学者的问题应由教育者和产业界关注。学生要巩固基础知识,打开视野,抓住学校提供的接触先进知识的机会教师应负起责任,传递经过系统思考的知识,学校应积极推动产教融合。
 
孙东辰
海克斯康大中华区教育生态事业部总经理

       从企业角度看人才培养有两条线,一是人才培养底线,企业将产业优势转化为教学资源和案例,与学校共融师资;二是产学研路线,企业追求场景化和商业导向,与学校科研团队合作,开展应用型科研,打造教育生态,实现产业与教育深度融合。
 
李启云
吉林农业大学校长

       农业大学面对农业新质生产力和乡村振兴任务,采取多项举措培养人才,解决农业生产难题,汇聚英才攻克难题;培养创新与实战能力兼具的人才,以此促进指挥农业的发展。
 
高端对话4:产教融合模式下的企业出海
利用国际教育资源提升企业的全球竞争力
 
       讨论全球化背景下, 如何通过创新产教融合模式支持企业出海,以及如何利用国际教育资源提升企业的全球竞争力。
 
 
王立生 
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兼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提升国内人才培养的自主能力,尤其是增强学生的国际胜任力,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全球化需求,要采取多种形式进行交流,开拓国际交流合作,把人才培养聚焦于国内外。
 
张东航
吉林艺术学院党委书记

       培养创新能力是为了付诸于实践。学校的管理者和教授们首先要有国际交流的广泛视野,才能带动学生国际交流的视野。高校在人才培养中一定要加速培养自己和学生自我迭代的能力,打牢知识基础,快速适应人工智能极速发展下的社会变革。
 
马笑匀
金杜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当前企业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为在校学生与学校带来了机遇。提升学生国际视野具有重要作用。
 
陈攀峰
出海远民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华为全球化》作者

       国际化人才的关键要素包括出国经验、多语言能力和企业实习,这些对于个人职业发展至关重要。全球化的浪潮为企业和个人开辟了广阔的发展机遇,青年要勇敢探索世界,丰富人生经历,从而实现职业成功。
 
张森轶
大龙云集团董事长

       教育要跟随国家产业结构变化,新入职的年轻人应当克服高估自己的心态,正确评估自身价值,要有持续在不同企业工作经验的准备,才能更好地适应职场的变化和挑战。
 
       在谋求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面对科技带来的行业产业深度变革,跨界、跨区、虚拟与物理校园空间并行等新观念、新路径正在开启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的新篇章,通过“三个校园”建设,吉利教育希望可以激活各地差异化校园资源禀赋在合作培养人才上的资源优势,希望发挥企业技术领先, 产品导向在人才培养中的实践优势,希望通过线上校园智能体与线下校园实体并行互动中,共同培养有个性、有竞争力人才的新模式优势。其中,吉利的芯位教育将在三个校园建设中发挥独特的技术支持与机制连接作用。
 
       明日,论坛将举行2024海南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国际论坛新闻发布会,敬请期待。


点击查看李书福董事长关于人工智能时代与三个校园组合的思考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欧洲侨报”,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040-751021899。

今日要闻

时政新闻眼丨如何打好这场攻坚战持久战总体战,习近平提出明确要求 时政新闻眼丨如何打好这场攻坚战持久战总体战,习近平提出明确要求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版权所有:欧洲侨报苏ICP备1707078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