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打造湾区人才高地 凝聚共识深化珠澳合作


来源: 欧洲侨报   时间:2020-11-30 14:31:44





珠澳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举行,双方签署人才协同发展合作协议,6个重大人才科技项目落地


珠澳两地签署人才协同发展合作协议。
  11月28日,珠澳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在珠海开幕。在开幕式上,珠澳两地签署《关于推进澳珠人才协同发展的合作协议》,推动两地人才深度融合发展;6个重大人才科技项目现场签约落地,总额超过43亿元;珠海还从全市各领域遴选优秀人才代表,首次推选“十大英才”。
  珠澳国际人才交流大会是珠海目前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高端人才交流活动,是珠海推动落实珠澳合作、做强做大澳珠极点、汇聚粤港澳大湾区智力要素的人才盛会。大会主办方称,此次人才大会更注重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领域交流,意味着珠澳双方正凝聚共识推动两地合作进一步深化。
  大会为期三天,陆续举办珠澳人才创新创业挑战赛、“澳珠极点”科技创新合作峰会、“博聚香山”——百名博士珠海行、“澳珠极点”跨境科技创新合作成果展等11场活动,为珠澳两地人才、项目、产业、资本搭建精准对接平台。
  本次大会由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人社部留学人员和专家服务中心指导,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珠海市人民政府、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人才发展委员会、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社会文化司主办。
  一场人才盛会
  顶尖专家、珠澳精英齐聚共话创新
  “珠海始终重视发挥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才为珠海改革发展、珠澳合作作出了突出贡献。”珠海市委书记郭永航在开幕式致辞表示,珠海正深入贯彻落实“加快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的重要要求,携手澳门建设大湾区澳珠极点,将营造人才友好型、青年友好型、生态友好型的发展环境,共建“人才特区”。
  会议当天,来自海内外顶尖行业专家、博士博士后人才以及50名澳门人才代表等共计400人参会,为珠澳两地人才交流提供新舞台。“大会上有很多来自行业前沿的专家和学者,我希望能从他们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珠澳合作的解读中寻找自己未来发展的机会。”澳门参会代表、澳门科技大学商学院学生阮华说。
  在开幕式主论坛上,欧洲科学院院士、澳门大学校长宋永华,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终身讲席教授陈十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校长汤涛,围绕科技创新、珠澳人才培养等话题发表演讲。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暨南大学等九所高校校长到场参会。
  “珠海要与澳门相互依托、深度合作,在科创、人才和产业等方面加强链接,推动研究项目走向产业化,从而实现社会和经济价值,携手打造大湾区西岸枢纽。”汤涛建议,珠海可谋划筹办“珠海大学”“横琴大学”,充分发挥高校的平台作用。
  陈十一则认为,珠澳两地可把握机遇、创新办学形式,协同推进建设一所新型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在“澳珠极点”科技创新合作峰会中,业界精英和学界专家掀起“头脑风暴”。来自珠澳两地的五位专家、创业者们,围绕珠澳产业经济、金融发展、生物医药等领域进行智力分享。
  “发展科技创新,人才是第一要素。大会为海内外专家学者搭建了一个对话平台,也是珠海向粤港澳大湾区内创新资源谋求合作的积极信号。”汤涛认为,大会汇聚众多科学家、业界英才,以这些高精尖人才的影响力,珠海将会得到更多高端人才的关注。
  人社部留学人员和专家服务中心主任夏文峰在会上表示,近年来随着珠澳合作深入推进,逐步建立起对接国际标准的人才管理和服务保障体系,“期望珠澳两地紧紧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构建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体系”。
  一个对接平台
  珠澳签署人才协同发展合作协议
  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是珠海经济特区的使命担当。当前,加快推进珠澳合作,需要两地在规则衔接、产业协同、发展空间等方面积极探索。
  开幕式现场,澳门特区政府人才发展委员会、珠海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共同签署了《关于推进澳珠人才协同发展的合作协议》。协议明确,珠澳双方将进一步推动两地人才协同发展,围绕人才政策融通、人才资源共享、人才平台共建、人才要素流动、人才活动联办、人才环境共造等开展合作,携手共建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
  这既是推动珠澳人才协同发展的一次机制探索,也是推动珠澳人才深度融合交流一项标志性事件。澳门特区政府人才发展委员会秘书长曾冠雄表示,协议签署后,两地人力资源部门将围绕上述六个重点领域开展合作。希望双方把握珠澳合作的机遇,实现共建两地人才发展战略的重大目标。
  “此次签署合作协议可促进澳珠优势互补,双方在旅游方面将有更大合作空间。”澳门旅游学院院长黄竹君表示,澳门旅游产品比较单一,但是具有其独特性,横琴近年来开发了多元休闲旅游产品,互补性非常大,珠澳两地人才融合发展将可为澳门青年在内地就业提供更多机会。
  会场外,一系列珠澳科技成果展吸引与会者驻足了解。可即时定位和构建3D数字地图的机器狗、可舒缓患者情绪的医用VR仪、领先国际水平的水面救生机器人“海豚1号”……这些通常出现在科技展、制造业展的“硬科技”,也成为了本次人才交流大会的一大亮点。
  “智慧医疗领域需要掌握最前沿的技术,需要创新科技人才的支持。”参展单位珠海虎江科技有限公司带来了两款VR医疗产品。该企业市场总监陈雅雯表示,大会不仅为其科技产品提供展示的舞台,还通过这个平台得到了高校专家的点评,指导产品进一步优化升级。
  与此同时,大会还特别设立线上“中高端人才精准对接会”,吸引格力电器、金山软件、华发集团等珠海100余家知名企业参与,提供超过800个就业实习岗位。“网上对接平台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就业机会,让我们提前了解内地就业市场情况。这对有意到内地发展的澳门学生大有帮助。”阮华说。
  一个高端窗口
  为珠澳两地招才引智搭建新舞台
  “参观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亲身感受珠海的创新氛围,深入了解珠海对人才的扶持政策,不虚此行。”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博士后工作站在站博士后姜雨汐兴奋地说。受大会邀请,她第一次走进珠海,真切地感受这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珠海对博士后的部分扶持政策,力度甚至比深圳还大,更让她感到惊喜。
  开幕式现场,广东省博士博士后创新(横琴)示范中心正式启用。该中心是广东省首个聚焦博士博士后创新示范的平台载体,将接收企业和公共部门委托科研项目,为珠澳重点产业的科研集成与攻关、科技知识的实用转化提供服务,培养珠澳产业需求的科研应用型人才,为博士博士后成果孵化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
  “近年来,珠海在人才领域和创新驱动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大会也注重发挥窗口效应,通过成果展示、产业对接以及走访产业园区,让更多海内外英才了解珠海、认识珠海。”珠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大会当天,珠海23个来自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机械装备、生物医药、医疗器械、新材料、节能环保等行业领先的创新创业团队项目逐一亮相,单个团队项目最高获奖励资助3000万元,资助总额逾3亿元。
  珠海方正科技高密电子有限公司凭借“5G通信印制电路系列新产品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成功入选获奖团队。“奖项背后,是珠海市委、市政府对科技项目的重视。相信在各种政策支撑下,越来越多的科技人才会选择这里。”方正科技公司代表何为称。
  更值得关注的是,六大聚焦珠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重大人才科技项目,当天签约落地。项目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产业领域,团队带头人不仅有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更有中国科学院院士,签约项目投资总额超过43亿元。
  “发展至今,珠海敬才、求才、用才、育才的初心不变。此次大会,珠澳双方更加注重产业项目、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合作,表明珠澳双方正凝聚共识推动合作更精准、更深化。”珠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才办副主任王学军说。
  ■观察
  人才引领城市创新发展
  珠海首推“十大英才”,陈大可、汤涛、董明珠等榜上有名
  在汇聚400余名海内外人才的大会上,来自珠海各领域的十位优秀人才获颁“十大英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大可、汤涛,知名企业家董明珠等均榜上有名。
  如此高规格的褒奖,让人联想起1992年珠海推出的“百万重奖科技人才”,在当时的人才激励政策下,珠海吸引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和项目,远光软件、丽珠医药、金山软件等珠海的龙头企业,都曾是科技重奖的受益者。
  跨越时代的两种人才激励形式,都彰显着珠海对人才的重视与渴求。站在新的起点上,珠海正用更加完善的人才政策、创造更加优良的人才环境,来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汇聚于此。
  英才汇聚引领珠海科技创新
  人才是第一资源。一座创新城市,最需要的是各行各业涌现出的顶尖人才。
  在此次公布的“十大英才”名单中,入选的两位中科院院士——陈大可、汤涛,引领了珠海科研领域的高水平发展道路。其中,陈大可作为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主任,致力于将实验室建设成面向科技前沿、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海洋创新基础平台和世界一流海洋人才高地,突破重大海洋科学与技术难题。
  “很荣幸能够当选‘十大英才’,但同时我也感觉到压力和动力。接下来,我会努力把南方海洋实验室办得更好,将其打造成珠海一张创新的名片。”陈大可说。
  除了顶尖的科研人员外,更有数位全国知名企业家、科学家以及产业人才入围榜单。
  侯雪梅历时10多年研发出中国消化领域第一个1.1类专利新药艾普拉唑,填补了国内空白;张云飞创立的珠海云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云洲无人船团队,获得国家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特等奖;黄领才带领AG600研制团队攻克多项关键技术,保障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飞机首飞成功……
  “这个荣誉不是只属于个人,更是对团队的褒奖。”黄领才说,“目前我们AG600的研制团队也正加快推进工作,预计飞机很快就能投入市场,真正为珠海新兴产业发展服务。”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十大英才”还有一名高技能人才代表——黄国军,他是格力模具智能化升级团队的带头人,带领格力模具加盟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一直以广聚人才闻名的珠海正释放出一种信号:在人才结构均衡发展中,对高技能人才的重视正在加强。
  高端科研平台增强人才吸附力
  高水平英才集聚的背后,正彰显出珠海日益增强的创新吸附力。
  目前,珠海正紧紧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打印设备,加快打造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围绕“英才计划”,珠海近年通过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点发展产业,吸引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向珠海集聚。
  举例来说,珠海对创新创业团队项目进一步扩大支持范围,大幅度提高了资助上限——市级创新创业团队项目资助最高标准从2000万元提高至1亿元,各区按不低于市财政资助额度的50%比例予以配套支持,并对入选省团队项目的配套比例提高至1:1。
  “大院大所大装置大平台”是打造科创新高地的重要载体。当前,珠海正积极争取更多的国家和省科技创新大平台、大载体、大装置落户珠海,成为珠海科技创新突围的有力武器。
  横琴先进智能计算平台、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加快建设,珠海复旦创新研究院、珠海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等研发机构签约落地一批高科技项目。以横琴先进智能计算平台为例,该项目总投资约20亿元,目前已完成一期建设,作为人工智能科学研究和新技术研发的基础设施,该平台比传统中央处理器超算中心算力更强,商业应用范围更广。
  据统计,珠海目前共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分站、创新实践基地)80个,专业涵盖生物制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医疗器械、金融研究等多个行业和领域,累计招收培养博士后人才252名。人才和平台的汇聚,为珠海产业创新和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打通人才流动壁垒营造更优环境
  良好的城市环境,才能引凤来栖。
  2019年,珠海市引进各类人才4.2万名,人才净流入率位居全省首位。今年1—10月,珠海新引进各类人才超过5万名,人才流入率持续向好。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人才正选择来珠海就业创业,
  群贤毕至背后,是珠海不断优化的人才土壤。
  2018年,珠海对标最优最好推出“英才计划”,围绕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团队、留学回国人才、博士和博士后等重点人才群体实施9大人才工程,陆续制定出台20多项配套办法,在人才培养、流动、评价、激励、安居保障等方面实现突破创新。
  数天前,珠海出台新政,进一步放宽人才引进及落户条件。
  政策引人,服务留人。目前,珠海市、区两级人才工作部门已陆续推进全城通办、一站式服务。人社、公安、卫健等部门相继出台便民措施,为引进的人才及家属提供优质公共服务。
  不仅如此,近年来珠海还持续探索珠澳人才跨境流动的机制创新。例如对澳专业人士资格认可取得突破性进展,单边认可港澳导游在横琴执业实质落地,横琴新区港澳建筑及相关专业人士执业资格认可以立法形式明确;横琴与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分别合作共建产学研示范基地,通过科技创新合作培育两地新兴产业和科技创新人才等。
  ■现场
  连推两场智力峰会,探讨高校建设、创新创业及产业融合
  智慧大脑献策澳珠极点建设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中的重要一极,珠澳合作迎来了全新机遇。
  如何紧抓机遇,深度参与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实现与大湾区重点产业融合发展?针对前沿热点话题,珠澳国际人才交流大会连续推出两场智力峰会,专家学者与企业家们“华山论剑”,为珠澳两地高校建设、创新创业及产业融合建言献策。
  高校建设▶▶建议珠澳合作建设一流大学
  一流的人才,离不开一流的高校。
  “创新城市的关键在于创新的密度。”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原校长陈十一认为,人才密度是一个区域创新的基础,一流的大学则是增加人才密度的核心,也是引领区域和城市发展的引擎。
  欧洲科学院院士、澳门大学校长宋永华表达了相似的观点。“创新环境是一个链条,高校是这个链条上极为重要的一环,负责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原创科技的孵化。”他认为,一流的大学和一流的城市是共生共荣、相互促进的,大学为城市提供人才,相应的产业和地方经济让高校科技得以转化落地。
  在陈十一看来,珠海目前的大学主要以分校为主,珠海应创建拥有自主品牌、本土特色的大学。现在珠海高等教育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澳门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珠海应把握机遇,充分利用新的战略期及横琴新区,探索珠澳合作协同推进建设一所新型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这是非常好的建议!”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校长汤涛说:“一个企业的盛衰周期可能只有几十年,一所大学则可以强大几百年。如果在珠海能诞生一所伟大的大学,这所大学将带动珠海扬名世界!”
  宋永华则从区域格局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珠澳联手建设高校的必要性。他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推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探索有利于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和区域融通的政策举措,四座城市中,位于珠江西岸的中心城市澳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强化珠澳的连接,带动珠江西岸的创新要素流动至广深港,形成一个闭环的创新链条,这样才有利于实现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世界一流湾区的目标。”宋永华说。“在这个链条里,澳门虽然小,但其现有科技和人才培养实力可以在珠江西岸发挥引领作用。”
  “通过5到10年的发展,珠澳合作建设的大学可以真正改变珠海以及粤港澳大湾区西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格局。”陈十一说。
  创新创业▶▶琴澳协作可实现“1+1>2”效果
  人才从高校走出,还需在社会落地。他们会选择什么样的城市扎根?有哪些因素会成为他们选择、判断的依据?
  “技术更迭的速度很快,作为一个希望长期保持竞争力的科技公司,我们秉承着生产一代、开发一代、预研一代的原则。而横琴,就是我们未来竞争力的策源地。”在“澳珠极点”科技创新合作峰会主题论坛上,埃克斯工业CEO李杰说。
  2017年,埃克斯工业在深圳成立,这家企业致力于以半导体制造为突破口,推动中国制造的智能化升级。2019年,埃克斯工业珠海研发中心在横琴落户,该中心目前拥有一支20余人的研发团队,已经为横琴引入11名来自澳门的高层次人才。
  谈及横琴的创新创业环境,李杰评价颇高。“横琴和硅谷很像,有关部门对创业公司的发展规律有着深刻的理解,他们给企业发展提供许多中肯的建议。”他还提到,“横琴生态环境好、生活节奏较慢,有利于开拓性、创造性的研发开展。相对于一线城市,横琴各方面成本较低,容易留住人才。”
  在创新环境的塑造上,另一名创业者嘉宾也深有体会。“我们公司的市场在澳门,但研发团队、后勤支持和客服调度团队却在珠海。”澳觅APP创始人兼CEO江海涛说,他所创立的澳觅APP好比澳门版本的“美团”,目前在澳门占据极高的市场份额。
  江海涛以他在珠澳两地创业的经验为例说,“澳门是开拓境外市场的良好平台,珠海则推出了一系列有利于澳门创业者在珠海进行科技研发的政策。在珠海,澳门初创企业可以获得充足的人力资源,吸引来自内地不同城市的人才加入。”
  在江海涛看来,如今不少澳门企业已经在横琴注册,但是横琴在产业落地方面仍有提升的空间。他希望,未来能有更多澳门创业者利用珠海的政策优势、人力资源等条件降低创业成本,更多澳门企业能通过横琴走向大湾区、走进内地市场。
  谈及琴澳两地的协同发展,李杰表示横琴与澳门一衣带水,资源高度互补,深度融合绝不仅仅是政策上的要求,更是两地迈向未来的内驱力。“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横琴与澳门的融合不断深化,政策利好也不断释放,我相信未来一定能够实现1+1>2的效果。”
  产业融合▶▶粤澳联手做强做大金融产业
  此次大会上,也有不少学者、企业家探讨澳门产业多元发展路径,寻觅珠澳合作新机遇。新兴产业中,中医药科技产业和现代金融业成为专家关注的焦点。
  “我们常说独木难成林,澳门产业一直以博彩业为主导,新兴产业在澳门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澳门科技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刘成昆认为,“从城市经济的韧性来看,多元产业是城市遭到外部冲击时抵御风险、尽早恢复、持续发展的条件。”
  澳门大学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一涛介绍,中医药科技产业是澳门当前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在服务澳门中医药科技产业方面,我们面临的最重要的两个问题是如何吸引人才以及如何进行科技转化。据我了解,实验室接下来有望在横琴落户,这将有利于招引海内外的青年才俊,进行科研结果转化工作。”
  此外,澳门金融业发展与珠澳金融融合也引发了嘉宾热议。
  跨境金融领域创业者、极简汇率创始人陈家欣认为,在跨境金融的开放探索中,珠澳是一个极好的落地试点。“两种货币,两种制度,其实跟我们与海外其他国家对接的环境非常相似,但珠澳又同属于一个国家经济体,更加容易协同,为未来其他国家的跨境金融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样本参考。”
  “目前澳门金融业存量较小,如何将这个行业做大,是澳门需要考虑的问题。”刘成昆分析,澳门发展金融业的优势在于监管规则与国际接轨、高度对外开放、实行自由港的税制等,但也存在金融人才资源匮乏、粤澳资金融通障碍、缺乏系统的金融政策供给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谈及珠澳金融融合,刘成昆从银行、证券、保险、基金、债券、金融科技等角度出发,全方位系统地讨论了珠澳金融合作路径。他认为,发展证券业是能够真正将澳门金融业做大做强的选择之一,“广东证券业发展速度较快,粤澳人才间的流动,也可以使澳门改善金融人才短缺的现状”。
  刘成昆提到近日一则重磅消息,国家发改委在就全国政协提案答复的函称,研究探索在横琴建设澳门证券交易所,有利于支持澳门发展符合自身实际的特色金融产业,推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这非常令人期待!现在澳门鼓励粤港澳大湾区企业来澳门发行债劵,促进跨境投资便利化,这都彰显出澳门做大做强金融产业的决心。”
  珠澳人才创新创业挑战赛吸引海内外近百个项目参赛
  项目落户最高获500万元资助
  11月27日,由珠海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珠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主办的首届“珠澳人才创新创业挑战赛”(下称“挑战赛”)决赛在珠海举行。经过现场激烈角逐,入围决赛的8个优秀项目决出一、二、三等奖。
  此次挑战赛是珠澳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的一项重要活动。活动在启动报名时,仅用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就吸引了来自港澳台以及海外的近百个优质项目参赛,项目涵盖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打印设备等珠海重点规划产业领域。
  决赛现场,各参赛团队精彩的路演和答辩环节后,评委根据项目实力、团队情况、市场优势等进行现场打分,最终评选出团队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4名,并分别按10万元、8万元、4万元的标准给予优秀创业项目奖金。
  评委会代表、广东贝英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施少斌表示,入围决赛的各参赛团队表现出“高质量”和“新格局”的特点,决赛项目类型包括生物医药器械、集成电路、智慧医疗等领域,与珠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吻合度很高,挖掘和吸引这类优质的高新科技项目,将为珠海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
  大赛还组织入选决赛的优胜团队深度考察大湾区创新创业环境,为创业团队提供人才引进、技术合作、资本对接、项目落户等高端配套服务。据悉,通过本次挑战赛选拔,且半年内在珠海市落地的创业团队负责人,有机会享受珠海市项目扶持政策,获得最高500万元的创业项目资助。
  来自浙江的项目“安全高效治疗难治/复发性多发性骨髓瘤、靶向BCMA/NKG2DL/FAP的第四代CAR-T和CAR-Nk细胞疗法开发研究”,摘得本次挑战赛桂冠。“希望以此次大赛为契机寻求合作资源,让项目在粤澳地区落户发展。”项目负责人赵爱说。
  珠海“十大英才”名单
  陈大可
  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海洋学家。现任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主任、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科技委员会主任,中山大学特聘教授。曾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珠海市高层次顶尖人才。
  汤 涛
  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家。现任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校长,南方科技大学杰曼诺夫数学中心讲席教授。曾长期任教于加拿大和香港,2015年至2019年被聘为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珠海市高层次顶尖人才。
  董明珠
  现任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连任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和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担任全国妇联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执委会委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工商联咨询委员会委员、联合国“城市可持续发展宣传大使”以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可持续发展委员会”首届轮值主席等。珠海市高层次一类人才。
  黄领才
  现任中航通飞华南飞机工业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总设计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航空工业特级专家,珠海市高层次一类人才。带领AG600研制团队攻克了气水动布局与高抗浪船体设计技术、高支柱复杂运动机构起落架布局与收放设计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
  侯雪梅
  现任丽珠医药集团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全国三八红旗手,第十三届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广东特支计划”杰出人才、“改革开放三十年医药行业十大科研之星”,珠海市高层次一类人才。
  JaapBeijer
  (亚溥)
  现任珠海保税区摩天宇航空发动机维修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2002年加入德国MTU集团,2018年7月正式担任珠海摩天宇航空发动机维修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自亚溥上任以来,珠海摩天宇的业务量增长30%。
  陆骊工
  现任珠海市人民医院院长。广东省放射介入医疗质控中心主任,广东省肿瘤微创诊疗转化医学创新平台主任,粤港澳大湾区介入医学联盟发起人。获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荣获“国之名医—优秀典范”,首届广东省医师奖获得者。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珠海市高层次一类人才。
  张云飞
  现任珠海云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被认定为中组部海外高层次人才,授予“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称号,第十二届广东省政协委员、第十三届全国青联委员,珠海市高层次一类人才。
  董 凡
  现任健帆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1992年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入职珠海某医药企业,2002年带领60名员工自主创业,将一家濒临破产的小厂打造成中国首家以血液净化产品为主营业务的A股上市公司,目前市值超500亿,稳居我国大健康行业的前列。珠海市高层次一类人才。
  黄国军
  现任珠海格力精密模具有限公司总经理。1992年毕业后分配到格力电器工作,一直从事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技能、智能化技改等工作。2018年获批黄国军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并担任主持人,获得首届珠海特级工匠,正高级机械工程师,是格力模具智能化升级团队的带头人。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黄鹤林 何丽苑 胡钰衎 蒋欣陈 刘梓欣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钱文攀
  统筹:吴志远 黄鹤林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欧洲侨报”,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040-751021899。

今日要闻

时政微纪录丨琴澳和鸣 共谱发展新篇 时政微纪录丨琴澳和鸣 共谱发展新篇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版权所有:欧洲侨报苏ICP备1707078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