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創科啟示錄|建國際創科中心 「香港要快馬加鞭!」


来源: 大公報   时间:2024-11-01 23:25:29





 

(大公報記者黃釔淼、華夢晴、吳俊宏、盧靜怡)廣東發展創科的條件雖然不是全國最好的,而且曾經遠遠比不上香港,但廣東的創科成績躍居全國第一,而且誕生出華為、騰訊這樣的國際級科企。大公報一連三日,推出《廣東創科啟示錄》,探討廣東成功經驗。報道引起熱烈反響,官、商、學相關機構和人士高度關注,一時間,「廣東創科大成功,香港如何往前衝?」成為熱門話題。

大公報記者走訪多位人士,他們充分肯定香港創科取得的成就,也一針見血指出,香港先發後至,原因眾多,其中缺乏共識和行動力是重要因素,由此導致政策滯後、措施不足、坐而論道,甚至給人有表態式的形式主義觀感。

「痛定思痛,是重新檢討、快馬加鞭的時候了!」業界代表紛紛對大公報記者表示,面對打造國際創科中心的黃金機遇,有國家全力支持,香港應當從廣東經驗檢討自身不足,發揮優勢,奮起直追。

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確支持香港建設「八大中心」,包括打造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香港創科發展於過去幾年在「政、產、學、研、投」都積累了不少成果。截至今年中,香港有超過四千間初創企業,其中科學園和數碼港培育和支持的獨角獸企業,已達到約20家,合共總市場估值達數百億美元。部分立法會議員向大公報表示,在一些硬件層面,香港的創科發展速度令人失望,必須提速提效,讓更多更大的科研項目在香港落地。

香港發展河套滯後?

審批用地須提速增效

立法會議員尚海龍指出,特區政府對於創科越來越重視,每年至少會有一項百億級的新投資的工程,根據特區政府的數據,累計已經投入了數以千億計的資金,在國家的發展和世界的科技舞台上是有一席之地的。香港各間大學所產生的科技成果逐步轉化,進入了廣東省,「比如說大疆,也進入了海外地區,不少科研成果都被孵化成了公司,這些公司都有香港的基因。」

立法會議員吳傑莊表示:「香港擁有全球最優秀的大學,但缺少領導型的創科企業家,這些企業家未必是創客出身,但他有前瞻性。在內地或者歐美國家的一些創科巨企,多由具有前瞻性眼光的創科型企業建立的,能帶領整個產業的發展。」吳傑莊認為,香港創科取得階段性的成果。但距離國際創科中心,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尚海龍說,「河套建設就令人失望,這件事講了超過8年了。其實對於特區政府來說,這一塊地最乾淨,沒有利益牽扯,沒有很多複雜的歷史問題,可以加速發展的。但至今還沒有見到一棟樓。」

「特區政府推動一些硬件,包括在河套、新田等『北都』的用地,有點失望,始終速度不夠快。」吳傑莊有類似的觀點。「我知道有國際級的創科公司在上屆政府的時候就很想來香港河套做研發中心,但等了好幾年,一直沒有什麼動作。這讓一些大企業望而卻步。」

尚海龍說,這件事給人的感覺是香港創科的執行力確實慢。吳傑莊說:「期望政府向廣東學習,加速審批用地,配合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讓一些龍頭企業可以來到香港,將真正的科研項目落到香港。」

創科發展不夠「貼地」?

加強「官產學研」交流

立法會議員、生產力局主席陳祖恒指出,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北部都會區及在內的新田科技城,將會是本港未來創科發展的重要引擎和核心,河套區亦都是國家作為全球創科資源匯聚點及制度與政策創新「試驗田」。國家早前已公布深圳園區的規劃,香港園區發展綱要亦將會在年內公布,創科界希望發展越快越好。他希望特區政府以產業發展的角度,制定適切及具彈性的土地發展政策,以具競爭力的土地租金及誘因,吸引國內外企業在河套及北都會建立區域總部、科研設施、智能生產設施等,與深圳科創園區產生更大的協同效應。

「大灣區尤其是深圳的創科成績顯著,他們在科研及發展內銷市場方面,有很大優勢,而香港的強項在於國際化。」陳祖恒認為,香港應該用「走出去」的經驗與內地創科產業優勢互補,協助更多國家品牌及企業透過香港「出海」,擔當好香港作為國家的「超級聯繫人」及「超級增值人」角色。

香港青聯科技協會黃麗芳主席對大公報表示,本港創科問題出在不夠「貼地」,相較於其他地區,未能實現科技的無縫融入。她強調「官產學研」合作模式的重要性,她建議業界人士回到校園向學生介紹最新技術應用場景,以此促進知識與實踐的深度融合。「業界在推動創新科技方面擁有主體責任」。

黃麗芳說,科技協會應主動承擔起主體責任,成為反映業界訴求、推動政策前行的關鍵力量。在培養人才方面,黃麗芳建議業界人士回到大學教書,將他們在實踐中積累的最新技術應用場景和前沿知識帶入課堂,以此更新和豐富教材內容,更好地培育為下一代人才。同時,她認為科技比賽是培育人才的重要一環,通過市場的檢驗和篩選,可以直觀地反映出技術的可行性和改進空間。

黃麗芳贊成積極推行STEAM教育,但提醒不應局限於「砌積木」,應注重科學實驗以及科技在實際場景中的應用。她指出,奧數邏輯與人工智能息息相關,當中的邏輯思考能力是現時數學科所欠缺的,「奧數不應該僅僅是試卷上的加分題,應得重視與深化。」

初創企業支援不足?

引導私人資本參與孵化

團結香港基金助理研究總監郭凱傑認為,儘管香港的初創企業表現不錯,但仍應向廣東學習,例如廣東所推行的技術股概念,正是香港目前所缺乏的。

「廣東有關扶持初創企業政策值得香港參考,特別是技術股這一措施。」郭凱傑形容香港本地的「魚塘」規模有限,即缺乏足夠的相關人才來「培育」和「壯大」企業。而技術入股的方式,則能夠為企業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他建議政府應引導更多的私人資本積極參與初創企業的孵化和加速發展,以擴大初創企業的生態圈,將更多的技術人才和資金留在本地市場,從而助力企業的發展。

郭凱傑強調,創新科技的核心在於成果轉化,而生產要素在這一過程中至關重要。他指出:「要發展新的科技,必須確保香港在相關領域擁有先進的實驗室和生產設施。」他說,只有確保企業能夠在香港較容易找到所需的生產要素,企業才會留在香港發展。

用好國際化優勢做強「技術貿易港」

「廣東模式的成功之處,在於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之間的精準平衡。」暨南大學經濟學院特區港澳經濟研究所副所長謝寶劍告訴大公報,廣東在推動創科發展過程中,既發揮政府政策引導的優勢,又發揮市場在創新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確立企業的創新主導地位,為企業創新提供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幫助粵企在全球科技創新鏈中形成了競爭優勢。

扎根大灣區「雨林式」創新

謝寶劍建議,香港可以借鑒「廣東經驗」,更好地發揮政策的支持作用,推動科研成果的市場化和產業化進程。特別是加快與灣區內地、尤其是深圳的合作,更有效地實現資源與政策的聯動。「香港可以利用其在金融和國際化營銷網絡方面的優勢,發揮『技術貿易港口』的作用。而廣東則可通過加強產業化創新,尤其是在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領域的布局,推動更多香港科研成果在內地實現產業化。」

謝寶劍建議香港政府通過政策支持,比如提供研發資助,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在這個過程中,香港不僅要培育出具有成長潛力的本土創科企業,還應該借助粵港澳大灣區的融合發展優勢,與其他城市加強合作,構建『雨林式』創新生態,提升區域協調創新能力和創新整體競爭力」。

記者手記|第四次工業革命香港機不可失

10月23日,國家數字建造技術創新中心香港分中心於香港大學黃麗松講堂舉行開幕揭牌。(大公報記者林良堅攝)

人工智能發展初期,香港曾一度站在時代的風口上,但後來錯失發展創科良機。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國際製造工程師學會會士杜如虛說:「我是2001年離開美國到香港中文大學任教。當時香港電子工業是當地的經濟支柱產業,佔了香港工業GDP的1/2。」杜如虛說,因為英特爾的前身仙童半導體曾在港設廠,當時在美國生產的晶圓運到香港進行封裝和測試,最終一部分芯片運回美國,剩下直接在亞洲銷售。在這波半導體產業轉移中,韓國培育了三星、海力士等半導體公司,中國台灣跑出了台積電。「早早起步的香港,為何沒有留下一家享譽全球的公司?」

「關鍵在於當時香港對高新科技產業重視程度不夠。」一名在廣東創業的香港科技創業者告訴大公報,以半導體行業為例,這是一個非常需要政府支持引領的產業。「那時候有個說法,用廣東話來說,就是『Low Tech就撈野』,即低技術、低科技含量的可撈很多錢;『High Tech就揩嘢』,就是高科技會賠本。香港過往側重發展金融業,創科政策缺乏前瞻性和戰略思維,錯失了科技產業的發展良機。

香港特區政府意識到自身不足,正奮起直追。今年,香港科技園公司與微電子企業傑平方半導體有限公司簽署合作備忘錄,計劃在香港科學園設立全球第三代半導體研發中心,並投資建設香港首家碳化硅8吋先進垂直整合晶圓廠。隨着全球迎來第四次工業革命,人工智能成為核心驅動力。杜如虛指出,物聯網、5G、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正引領第四次工業革命,杜如虛說:「包括香港在內的大灣區城市,不能錯過這次難能可貴的歷史性機遇。」

來源:大公報A1-A24:要聞跨頁2024/10/31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欧洲侨报”,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040-751021899。

今日要闻

《水下考古》用珍贵文物解开甲午海战之谜 《水下考古》用珍贵文物解开甲午海战之谜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版权所有:欧洲侨报苏ICP备1707078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