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是不可动摇的,她内心的矛盾与纠纷也不能影响她。”这是卡夫卡对他故乡的评价。不像多数的作家总在城市与城市之间游学,这位表现主义作家的短暂一生都在布拉格度过,生于斯,葬于斯。
布拉格的名字来自德语,意思为“门槛”,原因是将城市分成两部分的伏尔塔瓦河在这里流经一个暗礁,水流湍急,就好似越过一个门槛。还有这样一个传说:古时开始建设城市时,建筑师来到这里勘察,他遇见一个老人,正在锯木做门槛,做得异常认真、仔细,建筑师深受感动,城市建成之后,便将其命名为布拉格。这个捷克首都城市有着包括布拉格城堡在内的无数历史遗产。在卡夫卡成长的旧城区内,几乎每条大街小巷都能找到13世纪以来的古老建筑,并保持着中世纪的完好模样,由于许多旧式建筑呈塔状。从城市制高点望去,高高低低的塔尖,毗连成一片塔林,因此布拉格又有“百塔之城”之称。
旧城广场大约是布拉格城内唯一与卡夫卡时期保持着相同面貌的场所。在广场铺满石板道路的两旁,是一栋栋巴洛克、洛可可、罗马、哥德式等古老建筑,与周围各种粉色系房屋互相辉映。神秘的波希米亚人在街边拉起风琴,一曲淡淡忧郁的《Love is Blue》仿佛暗合着此地的天空暮色,而街头艺人则表演着各自的拿手活儿——提线木偶或是纸牌魔术,默默且专注。传统的四轮马车不时哒哒地驶过身边——这是旧城广场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因为最地道的布拉格是不通电车的。
如果你想感同身受一点作家的童年生活,那位于旧城区市政厅旁的“一分钟之屋”(House of the Minute)是不容错过的。这里是卡夫卡儿时度过七年时光的地方,他的三个妹妹也是在这里出生。房子的名字取自“距市政厅只有一分钟路程”之意,外墙则绘有文艺复兴风格的壁画,虽然只有单色,却利用明暗深浅的手法表现出人物的表情动作,栩栩如生,充满艺术美感,不由教人揣测起,卡夫卡作品中那些疯狂的想象,是否也曾经从这些壁画中得到过灵感呢?卡夫卡在谈论旧城区的生活时曾说:“这个小圆圈圈住我的一生。”但在出生地被改建后,矛盾的作家又对朋友不无怀念地说:“在我们的心中,那黑暗角落似乎有些诡秘。紧闭的窗户、肮脏的庭院、嘈杂的酒店等等,至今都仍存活着——心中的这种不健康的旧犹太人街,比我们周围的卫生的新街,要更为现实。”也许对作家来说,旧城区已是他的一部分,时而厌倦,时而依恋,但始终相互陪伴。
布拉格很小,小得只需要用脚就可以去到所有的目的地。不上班的时候,卡夫卡也常在城内散步,站在查理大桥上眺望布拉格城堡,在旧城广场徘徊沉思,或是到Lourve Cafe参加朋友们的读书会,喝上一杯咖啡。在宁静的餐厅内,看着玻璃窗外布拉格灰色的天空,还有窗棂上挂着的用干芦苇编织成的星星。不知道卡夫卡是否也曾坐在这城市的某座小餐馆里,愣愣地凝视着窗外的灰墙,脑海中浮现那些虚无晦涩的字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欧洲侨报”,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040-751021899。
版权所有:欧洲侨报苏ICP备1707078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