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川南的青山碧水间,藏着一座用木头写就的史诗——春秋祠。这座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的古建筑(1900年),由陕西、山西盐商耗资三百万两白银重建,原为供奉关羽的会馆(因关羽爱读《春秋》而得名)。它不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是一座“活着的木雕博物馆”,每一寸梁枋都流淌着晚清工匠的浪漫想象。
春秋祠最动人的,是它以木为纸,以刀为笔的艺术灵魂。推开正殿的雕花门扇,八扇楠木打造的“百鸟梅花窗”瞬间将人拉入春日梦境——百余只喜鹊栖息梅枝,有的低头啄羽,有的振翅欲飞,窗棂间的梅花或含苞或盛放,仿佛能嗅到暗香浮动。而抬头仰望,正殿藻井的“百凤朝阳图”更令人屏息:五层藻井如天穹般层层收拢,中央一条彩龙腾云,四周百只金凤展翼环绕,凤首皆向龙而拜,阳光透过瓦隙洒落时,整座殿堂宛如被神鸟的羽翼点亮。
戏台两侧的“叙永八景”木雕,将永宁河畔的晨昏四季凝刻于方寸之间。“双桥夜月”里,石桥倒影随水波轻晃;“红岩霁雪”中,雪山皑皑映着樵夫独行的脚印。最妙的是木雕旁配的诗句:“长虹远架形如绘,夜月光凝影倒浮”,让人恍若乘一叶扁舟,穿行在三百年前的川南烟雨中。
当夕阳为它的青瓦镀上金边,那些木雕上的鸟雀与龙鳞仿佛再度苏醒,向世人讲述着一个关于工匠、商旅与永恒之美的东方故事。
(记者 姚轶华 撰稿 摄影)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欧洲侨报”,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040-751021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