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情怀而生 留侨都记忆
江门民间收藏馆如何走远?
有人说,读懂一座城市的历史,你可以去博物馆。但要读懂一座城市的性格,就要去隐藏在城市角落里的民间收藏馆,它是城市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城市文化担当与文化自信的充分体现。
在江门,“藏”着许多民间收藏馆,这些收藏馆不仅是文物的宝库,更是人们了解江门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民间收藏馆往往因创办者的个人兴趣或情怀创立,然而,在发展过程中却面临着“生存发展”难题。因情怀而生的江门民间收藏馆能走多远?

李柏达向记者讲述银信背后的故事。
A
遍地开花 情怀驱动的文化传承之路
在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江门长堤历史文化街区游人如织,接待游客超25万人次。
在长堤历史文化街区里的石湾直街,有一间不大的民间收藏馆,其主人容树荣给它取了一个特别地道的名字——江门故事馆。这里,摆满了清末和民国的器物,以及上千件反映江门历史故事的银信侨批、旧海报、旧报纸和老瓷器等。这个春节假期,吸引了上千人进馆参观。
“这是20世纪江门工厂生产的汽水包装纸”“这是江门生产的蓬莱香酒,里面还有酒的哦”“这个秤,这台洗衣机,全都是江门制造的”……在展馆里,容树荣领着市民游客参观他收藏的“宝贝”,为游客讲述江门的老故事,言语间无不透露出对“江门制造”威水史的骄傲。这里也成为江门市民、外地游客了解江门的一个“窗口”。
春节假期,来自广州的游客陈小姐在江门“狂飙”,意外发现了江门故事馆这个宝藏收藏馆。“走进来仿佛走进旧时的江门,这里有很多江门的老物品,很有意思,我在这里了解到很多江门的历史。”陈小姐说。
谈起办收藏馆的初心,容树荣说:“我本来喜欢收藏,多年来收藏了不少老物件。而长堤历史文化街区可以说是江门的原点,很多人来‘狂飙’,但并不了解真正的江门,我想向市民游客讲述江门的故事,让他们了解江门的老故事。”
像江门故事馆一样的民间收藏馆,如珍珠般散落在侨乡大地。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江门这些民间收藏馆通常由热爱历史、文化和艺术,且有情怀的个人创立,他们通过多年的搜集和整理,积累了大量的珍贵文物。
在江门台山上川岛也有一个历史文化展览馆,收藏关于上川岛的武装革命、海丝文化、农渔耕文化等内容,深度解读上川岛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珍贵资料2000余件。在这里,岛民和游客可以“读懂”上川岛几百年来的历史文化和革命故事。

鸦青咖啡探索“旅游+收藏”。
B
生根发芽 在民间收藏馆了解江门
在江门台山四九镇一个小村庄里,由两座百年碉楼活化成的台山三益银信博物馆,每年吸引众多海内外学者到这里研究侨文化。
这个看似不起眼的乡村民间收藏馆,却招徕了暨南大学黄卓才教授侨文化研究团队、中国社科院拉美研究中心郭存海博士、西南大学拉美研究中心崔中洲博士、美国德克萨斯大学高坚博士先后在此建立研究基地。
一个小小的民间收藏馆,能吸引各地高校教授、学子,关键在于一个“专”字。
李柏达是华侨后人,专注银信收藏研究20多年,被称为江门民间银信收藏研究“开路人”——
他省吃俭用,自费超100万元到全国各地举办“五邑银信展览”“古巴华侨历史与华侨家书展览”和“新宁铁路专题银信展览”,传播银信文化。
在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的16万件侨批中,江门侨批文献有近5万件。仅李柏达一人,收藏银信逾1万封。
李柏达还出版书籍,撰写超100万字的银信研究论文,自制课件,坚持每年到博物馆、机关、社区宣讲,传播银信知识。
正是凭着对银信收藏研究的“专”,使李柏达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也让台山三益银信博物馆这个民间收藏馆成为侨文化研究的平台。
走进三益碉楼,一股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首层存放着数百张银信,李柏达和妻子把这些银信,按照时间、地点的顺序配上说明文字,陈列在墙壁上。李柏达说,看起来好像很简单,但我们把泛黄的、手写的旧信件重新“翻译”,在电脑打成文字,光是这简单的步骤,一封银信的整理往往要花费半天。
在台山三益银信博物馆,最早的一封书信写于1879年,是远在美国旧金山的李柏达的高祖父李俊衍写给其亲人的;而李氏家族第一封华侨银信则是1925年11月2日,在古巴的李维亮寄给在台山温边村的父亲李云宏的。李柏达讲述,那时李云宏从古巴回家乡盖房子,但带的钱不够,便向在古巴的儿子李维亮写信要他寄些钱回来……李柏达如数家珍地介绍着每一封银信背后的故事,他的讲述仿佛打开了一扇时空之门,让人们得以穿越历史,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华侨历史。
“为什么江门是中国侨都,台山又被称为‘第一侨乡’,这些银信就是很好的证据。”李柏达自信地说道。
像台山三益银信博物馆一样的民间收藏馆不仅只有展示功能,更成为研究华侨历史、传承侨乡文化的重要基地,还是市民、游客、学者了解江门的窗口。

民间收藏馆里通常收藏着许多江门老物件。
C
成长烦恼 靠情怀支撑遭遇发展困境
在采访中,谈到收藏的老物件时,受访的民间收藏馆主人都谈得眉飞色舞。然而当谈到民间收藏馆的营利模式时,他们却思绪万千,“这个不赚钱的,都是靠情怀支撑的。”
2017年,温维安在蓬江区创新创意产业园2栋打造博显古民俗文化展馆,馆内展示江门五邑地区的日用旧物件。2017年3月至2020年2月期间,博显古民俗文化展馆共组织举办60多场交流活动,累计接待各地群众、团体、学生十几万人次。
温维安告诉记者,办民俗文化展馆纯粹是因为情怀,这个不赚钱的。当时,主要依靠贸易公司和传媒公司赚的钱,再投入到民俗文化展馆的运营中。但近几年生意不好做,再加上民俗文化展馆运营成本较高,所以不得不暂时关停,但他也在寻找时机“东山再起”。
江门故事馆也同样面临着运营问题。目前容树荣已退休,办民间收藏馆是依靠平时省吃俭用的积蓄。为维持运营,也为了更好地保护藏品,他决定收取每人3元的门票。“这个门票只是象征性收一点点费用,事实上还不够支付每月的水电费。”容树荣无奈地表示。
除了运营难题外,民间收藏馆受场地、运营等方面限制,存在难以“升级”为民营博物馆的情况。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博物馆对场地、藏品、人员等方面是有相关要求的,民间收藏馆不能叫博物馆。”作为民间自发创办的民间收藏馆,自然也难以得到相应的扶持资金。
没有经济效益,为何依然坚持创办民间收藏馆?
当记者问出这个问题时,李柏达停顿了一下,没正面回答,接着带记者去看一张照片。这是他于2018年7月在古巴拍摄李云宏、李维亮洗衣店旧址的照片。“你看这家洗衣店很破旧,他们洗一批衣服也赚不了多少钱,他们在古巴的生活其实很苦的。”李柏达说,“如果我不发声,没人知道他们背井离乡,远涉重洋来谋生,将一生的积蓄寄回家乡,缔造了一个富裕的侨乡社会,最后却魂归在这无名碑下。我想让人民了解这些华侨的伟大之处。”他接着说道,“我打造银信博物馆虽然没有经济效益,但社会效益是很大的。”
D
未来展望 “旅游+收藏”或是发展出路
近年来“博物馆热”席卷全球。江门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创建“博物馆之城”的实力,从2020年起,江门启动博物馆群建设计划,将依托丰富的自然、历史、人文、民俗等资源创建“博物馆之城”,形成类型齐全、多元多样的博物馆体系。民间收藏馆是国有博物馆与非国有博物馆的重要补充力量,如何发展好这个行业也是建设“博物馆之城”的重要课题。
首先面临的课题是:因情怀而生,民间收藏馆如何“活”下去?
这是江门市收藏研究会会长李岩科一直在思考,也是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探索,李岩科认为,“旅游+收藏”是民间收藏馆的出路。2023年9月,李岩科在启明里打造了江门首家以古玩为主题的咖啡店——鸦青咖啡,还在旁边开办国禧艺术馆,进行皮影戏表演和古玩展示。
李岩科表示,江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独特的五邑文化和侨乡文化,而古玩则是江门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者和载体。他把古玩和侨屋、咖啡等元素结合起来,希望通过创造更丰富的华侨文化体验场景,向游客讲好侨乡故事。
走进雅青咖啡,你很难不被它独特的气质所吸引。这里既有老洋房的韵味,有古董玩物的魅力,也有从木门上“窜出”小熊的潮流,更有咖啡的醇香。雅青咖啡精准捕捉当今年轻人对于复古与现代交织的审美追求与消费需求,成为无数年轻人争相前往的热门打卡地。
“旅游+收藏”成了民间收藏馆“活”下去的有益探索。在江门开平经营民宿的张小明也同样在探讨二者结合的持续性。
张小明在其经营的“碉民部落”打造了一个面积800平方米的收藏馆,这里陈列着他10多年来收集的数千件乡村老物件。张小明说:“我希望不仅给游客提供住宿,更重要的是展示当地人文历史,传播侨乡文化。”民间收藏馆与民宿相辅相成,民间收藏馆丰富了民宿的居住体验,也让来自各地的游客了解江门的历史文化。
民间收藏馆还能与研学结合,为老物件赋予新活力。李锦记新会生产基地结合自身优势,打造集文化展示、科普体验、产品展销于一体的科普教育基地,市民游客可以在百年味道展览馆了解李锦记的百年发展史。
要破解民间收藏馆的运营难题,温维安认为,引入智能管理是减轻民间收藏馆运营成本压力的可行之策。通过智能化设备与系统,可实现部分工作的自动化,如藏品管理、安全监控等,从而在保障收藏馆正常运转的同时,降低人力成本。此外,提升馆内的精致布局陈列,精心设置网红拍照点,打造主题性强的展示空间,能极大地增强收藏馆的吸引力,为参观者带来独特的文化体验。
文博文创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长期的关怀与培育。业内人士还建议,以启明里、良溪古村等文化街区为例,若能为民间收藏馆提供相应的孵化期,如给予免租三年的优惠政策,将极大地助力收藏馆的起步与成长。这不仅有助于培育不同特色的文化街区,让游客流连忘返,沉醉于浓厚的文化氛围之中,也能为民间收藏馆的发展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
情怀载道,文化远航。期待江门民间收藏馆续写城市记忆,照亮文化未来。(文/图 李银换)
江门咖啡节客流量超50万人次
现场交易额超2000万元
“好多人”“好好喝”“好好吃”是许多市民游客对第三届中国侨都(江门)咖啡节的直观印象。据悉,本届咖啡节客流量超50万人次,现场交易额超2000万元。
本届咖啡节参展的280多个咖啡品牌,有不少来自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广州、深圳以及日本东京、韩国首尔、澳大利亚墨尔本等地,10多位咖啡行业冠军也到现场冲泡精品咖啡。
此外,本届咖啡节还集中展示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的精品咖啡、优质咖啡原料、先进咖啡设备及精致器具等咖啡产业前沿产品,创新的消费场景不仅提升了咖啡节的专业性和格调,也为元宵节增添了浓厚的节日氛围。
咖啡节首日,江门同步举办2025侨都咖啡产业招商推介会,一批咖啡产业项目签约落地江门,项目覆盖咖啡烘焙加工、咖啡器具生产、咖啡文化创意园等咖啡产业链条各环节。消费与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促使江门逐步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咖啡产业的重要集聚地,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侨都咖啡节逐渐成为全国参展规模最大的咖啡节之一,不仅让世界的咖啡汇聚于侨都,也让侨都的咖啡走向了世界。(文/凌雪敏)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欧洲侨报”,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040-751021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