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杨振宁与广东的不解之缘


来源: 广东发布   时间:2025-10-19 21:38:58





大师远去

星光永恒

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

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

杨振宁先生

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

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他是“氢弹之父”泰勒的学生

因统计力学受到爱因斯坦关注

更一度被奥本海默推荐当接班人

……

1957年,杨振宁自瑞典国王手中接受诺贝尔奖章。

诺贝尔奖章与奖状(右)。

  杨振宁的广东印记  

2021年,三集纪录片《大先生杨振宁》播出,讲述其求学、科研和对中国的贡献,以及2003年归根清华大学前后的故事。纪录片镜头掠过杨振宁的清华大学办公室时,出现了两张特别的照片。

图源:《大先生杨振宁》纪录片片头

第一张照片是杨振宁在清华大学办公室,与来访的东莞理工学院党委书记成洪波、原校长李琳的合影。

第二张照片是杨振宁到东莞理工学院讲学,和师生分享学习和科研的快乐。

令人好奇的是,他的清华大学办公室,为什么摆放这两张特别的照片?

其实,1993年1月起,杨振宁一直担任东莞理工学院名誉校长。在这里,所有人亲切称呼他为“杨校长”。

杨振宁展示名誉校长证书。图源:东莞理工学院

改革开放后,广东经济社会发展迅猛,不少中心城市急需高层次人才,纷纷萌发办大学的设想。

当时国内城市办大学,既没有先例,也缺乏资金。敢为人先的广东率先“破局”。

短短10来年,深圳大学、广州大学和东莞理工学院等14所地方高校相继创办或合并成立,广东在中心城市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新大学运动”。

时代潮流,传统农业县东莞也赶上了。

1985年东莞撤县立市时,有人大胆设想创办一所大学。东莞从香港邀请几十名乡贤回来,一口气筹集了4800万元,作为建大学的“第一桶金”。

1992年4月2日,东莞理工学院正式拿到“出生证”,获得原国家教委的建校批文。

第二年的春天,杨振宁与这所初生的大学“邂逅”了。

1993年1月13日,杨振宁为东莞理工学院师生演讲。图源:东莞理工学院

每年在香港中文大学讲学3个月的杨振宁,与东莞籍企业家、香港协成行集团主席方润华同为当时的香港中文大学校董。接受方润华的邀请,杨振宁从香港坐船到虎门,再乘一个多小时的汽车,抵达东莞理工学院。

1993年东莞理工学院校报创刊号报道杨振宁受聘为名誉校长。 图源:东莞理工学院

多年以后,他多次回忆第一次到东莞理工学院的情境,主要做了三件事:作一场学术报告,题写“学而知不足”,并受聘为名誉校长。

这也是杨振宁首次在国内外高等院校担任名誉校长。

 

 

杨振宁题写“学而知不足”,已成为东莞理工学院校训。图源:东莞理工学院

这不仅是一场“邂逅”,更是一段不解之缘。

至今,杨振宁始终关注这所地方大学的改革发展,在北京、香港两地与校领导、师生代表见面15次;2003年回国定居后,5次到访;近年的新生开学典礼上,“杨校长”频频出现,分享学习经历、科研经验和人生心得。

2009年5月,杨振宁与学生在铜像前合影。图源:东莞理工学院

开学典礼上,“杨校长”一出现在视频里,新生们纷纷开始追星:

“我几十年的教学和研究,都与当初在西南联大念书的时候所做的努力,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当你遇到困难,遇到不懂的时候,这是你最好的学习机会。一定要采取严肃的态度,不要马马虎虎对待。要抱着严谨、求真、创新的态度把难题弄懂。”

“你们生长在一个空前的大时代,要认识到此时代给予你们的机会和责任。”

“科学创新需‘真情+妙悟+努力’……”

2019年11月,杨振宁在清华大学会见东莞理工学院校领导。图源:东莞理工学院

东莞理工学院大学校园里,也处处留有杨振宁的“印记”:开办国内唯一一个“杨振宁创新班”;建设首座以杨振宁命名的教研楼;设立“杨振宁奖学金”;竖立杨振宁铜像……

“快30年了,我看见了学校的成长,我相信以后10年这所大学还将有更重要的发展。”2018年5月,杨振宁回忆初次到访时的情境说,他跟东莞理工学院的关系,在国内和国外都是唯一的。

这个“唯一的关系”,不仅是担任28年名誉校长,更是对一所地方大学发展的期盼。

2017年4月,杨振宁与东莞理工学院校友合影。图源:东莞理工学院

东莞从一个传统农业县,崛起为一座全世界知名的工业大市、制造业名城,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奇迹。而东莞理工学院加快改革步伐,加速冲击“一流”,也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发展速度:

从入选广东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高校,到建设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再到近期“升舱”为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高校;增列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并获批省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2021年1月26日,由东莞理工学院主导投入,与中国散裂中子源、香港城市大学合作建设的多物理谱仪(东莞理工谱仪)成功出束,中子束流与预期相符。 图源:东莞理工学院

 “在我心中,第一位高校是清华

第二位是中大”

其实,杨振宁与广东以及广东高校结缘,可以追溯得更早一些。

现在,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的冼为坚堂内,也有一座杨振宁铜像,铜像生动塑造出他在讲学时的神态。

冼为坚堂所立杨振宁像。图源:中山大学档案馆

时间回到1973年,杨振宁一听说西南联大的微积分老师姜立夫在中大,便特地前往拜会。首次访问中大,开启了近半个世纪的深厚缘分。

杨振宁参观中山大学物理系。图源:中山大学档案馆

1983年,杨振宁参加中大香港校友会晚宴。

他风趣地说,既然和中大有这么多的联系,他也可以说是中大的半个校友吧。“我想,假如我下一次再来参加你们的聚会的时候,也许我可以名正言顺地说,我是一个正式的中大校友。”

这一年,他还在香港成立基金会。

基金会筹集的资金,用于资助中大的古文字学、考古学、民族学、民俗学、数学、理论物理等基础学科研究。当时科研经费十分缺乏,基金会的资助可谓雪中送炭。直到2007年,基金会将存款人民币1100多万元、港币36万元、面积约4000平方米的研究大楼(冼为坚堂),以及其中的所有设备等无偿赠送给中大。

杨振宁教授到中山大学授课。图源:中山大学档案馆

中大档案馆资料显示,杨振宁还多次到中大作学术报告和演讲。

杨振宁回国定居后,中大时任校长黄达人曾向他讨教治校方法。谈及中大印象时,杨振宁说,“在我心中,第一位的高校就是清华,那是我童年成长的地方,第二位就是中大”。

广东、香港相邻,杨振宁足迹遍布广东高校和科研院所。

1988年来到深圳大学,分享四十年所走过的治学道路。在即兴回答提问环节,有学生请杨振宁谈获诺贝尔奖时的感受。“我只是为百年来深受列强欺辱的中华民族做了一个中国人能够做到的事。”他说。

1995年来到汕头大学,参加第一届国际华人物理学大会。

2005年来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参加建校四十周年活动。

2015年来到南方科技大学,分享学习与研究经历。谈起这所年轻的大学时,杨振宁不忘加油鼓劲:“这是我访问过的最年轻的一个大学,也很显然是发展最快的一个大学,未来一定能够成功。”

2019年2月,杨振宁应邀访问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位于广东东莞的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图源:中国科学院

杨振宁最近一次到广东,则是访问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位于东莞的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

国之重器,意义不凡。

在参观了直线加速器、快循环同步加速器和靶站谱仪大厅,了解到将来会在CSNS附近建设南方光源后,他有感而发,广东建设散裂中子源非常有远见,整个区域将和高科技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前景一定更加美好。

3D打印的杨振宁教研楼模型。 图源:东莞理工学院

几天前,百岁杨振宁的清华大学办公室,多了一份特殊“礼物”:杨振宁教研楼3D模型。

这份特殊的“礼物”正是来自广东,由东莞理工学院3D打印与智能制造研究中心师生联手,运用激光选区熔化(SLM)成型技术,采用铝合金材料,3D打印制作而成。

于2020年启用的杨振宁教研楼,是国内第一所以杨振宁命名的教研楼。图源:东莞理工学院

如今,两座“杨振宁教研楼”,一座在南,是教育融合、科学研究和大学文化的新地标;一座在北,见证着这位伟大科学家与广东高校的“共同科途”。

斯人已逝

松柏长青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欧洲侨报”,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040-751021899。

今日要闻

缅怀!杨振宁与广东的不解之缘 缅怀!杨振宁与广东的不解之缘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版权所有:欧洲侨报苏ICP备17070786号-1